2025年韩国总统大选追踪:李在明的逆袭与“实用主义外交”新篇章
01 选举背景:从“戒严风波”到政治重启
韩国总统大选结果于2025年6月4日凌晨揭晓,李在明以17,192,401票大幅领先第二名赢得选举。
本轮韩国总统大选因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而提前举行。2024年12月,时任总统尹锡悦(保守派,国民力量党)因试图以戒严手段应对国会立法僵局,引发全国性抗议,最终在2025年4月被韩国宪法法院裁定弹劾成立,成为韩国历史上首位因戒严争议被罢免的总统。这一事件导致韩国政坛陷入短暂权力真空,并迫使政府根据宪法规定,在60天内(即2025年6月3日)举行新一届总统选举。
主要候选人及民调态势:
- 李在明(共同民主党,进步派):前京畿道知事,以务实的经济政策和平衡外交立场著称,得票率为49.36%,共获得17,192,401票。
- 金文洙(国民力量党,保守派):曾任劳动部长,主张强硬对朝政策和强化韩美同盟,得票率为41.23%,共获得14,359,708票。
- 李俊锡(改革新党,第三方):前国民力量党党魁,以反建制、技术官僚形象吸引年轻选民,得票率为8.31%,共获得2,896,281票。
此次选举的核心议题不仅包括韩国长期存在的经济不平等、高房价、青年失业等社会问题,还涉及政治信任危机——尹锡悦的强硬执政风格和弹劾风波加剧了民众对传统政治精英的失望。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中美战略竞争加剧,韩国作为美国盟友与中国重要经济伙伴的双重身份使其外交政策面临考验。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朝核问题与南北关系成为选举中的重要议题。与此同时,全球供应链重组、技术竞争(如半导体产业)及气候危机等议题也对韩国未来政策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使得韩国未来的外交政策走向成为选民关注的焦点。
此外,2025年5月27日,美国“观察团”以“确保韩国选举公正进行”为名高调抵达仁川国际机场,成员多与特朗普政府有关,韩国保守派视其为援军。美国“观察团”的突然介入,让原本看似明朗的韩国大选变得扑朔迷离。
此次大选不仅是韩国国内政治力量的重新洗牌,更昭示着韩国未来在中美大国博弈中的战略选择,因此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02 人物小传:从“土勺少年”到总统热门人选
李在明的成长经历堪称韩国社会流动性的活教材。1964年出生于庆尚北道安东市一个贫困家庭,他的童年记忆充斥着饥饿与劳作的艰辛。为补贴家用,少年时期的李在明不得不在鞋厂和建筑工地打工,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对底层民众疾苦的深刻理解。凭借惊人的毅力,这位曾经的童工通过自学考入中央大学法律系,并在1986年通过被誉为”韩国最难关”的司法考试,开启了他作为人权律师的职业生涯。
2010年,李在明以政治素人身份当选城南市市长,开启了他的政治传奇。任内他大刀阔斧推进社会福利改革,首创”青年基本收入”制度,这一政策后来成为其标志性政治主张。2018年转任京畿道知事后,他展现出卓越的危机管理能力,在COVID-19疫情期间实施的科学防疫措施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支持率一度突破70%。
李在明以直言敢谏的政治风格闻名。2023年,他为抗议尹锡悦政府的政策曾在国会前绝食两周,这一举动既为他赢得了”为民请命”的美誉,也招致”政治作秀”的批评。2024年初在釜山遭遇的刺杀未遂事件,意外强化了他”对抗既得利益集团”的斗士形象。政治对手常批评他作风强硬、缺乏妥协精神,但支持者则认为这正是韩国政坛需要的改革魄力。
2022年总统选举中,李在明以不足1%的微弱差距惜败尹锡悦。这段经历成为他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此后他接任共同民主党党首,通过基层走访和政策创新重塑形象。他持续活跃于政坛,批评现政府的保守政策,并主张强化社会福利、改革财阀经济。此次当选,他成为韩国首位出身草根阶层的进步派总统,其政策可能延续文在寅时代的部分理念,但更强调经济公平与民生改善。
03 内政政策:经济优先与民生导向
1 经济复苏“三步走”战略
面对韩国当前的经济困境,李在明团队拟组建由总统直接领导的”紧急经济应对工作组”,实施”三步走”复苏战略,首先为短期刺激,此战略为推动10万亿韩元规模的补充预算案,重点扶持受高利率冲击的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其次为结构改革,放松金融监管限制,简化企业并购审查流程,打造”企业友好型”营商环境。最后为产业升级,设立5G、AI等未来技术专项基金,确保韩国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保持领先优势。
2 社会福利与公平改革
李在明提出的”新福利国家”构想代表着韩国社会政策的一次重大转向,其核心在于构建覆盖全民、贯穿生命周期的社会福利安全网。在住房保障方面,政府计划实施前所未有的公共住宅扩容计划,目标是将现有供给规模提升至三倍,同时配套推出针对年轻群体的”首套房特别贷款计划”,通过低息贷款和税收优惠的组合拳缓解愈演愈烈的住房危机。政府计划在就业安全领域实现制度性突破,不仅大幅延长失业救济金领取期限至12个月,更将在特定地区试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民基本收入”制度,这标志着新一任的韩国政府可能将迎来社会福利理念从补救性向预防型的根本转变。
教育改革则剑指根深蒂固的阶层固化问题,通过废除私立名校特权、实施精英高中30%低收入家庭配额制等强力措施,重塑教育公平竞争环境。这一揽子政策既延续了进步派重视社会公平的传统立场,又融入了李在明团队创新的政策思维,直接影响韩国社会结构的未来走向。
04 外交政策:战略自主与动态平衡
李在明政府的外交政策构想展现出鲜明的战略自主特征,其核心在于重构韩国在大国博弈中的定位与角色。
1 在对美关系:从“全面追溯”到“有选择合作”
在对美关系方面,李在明提出的”有选择合作”战略包含多层次创新举措:在安全领域,除暂缓追加部署”萨德”系统外,还将推动建立”韩美联合核规划机制”,通过共享核作战情报、参与核战略制定等方式提升延伸威慑实效性,同时要求美方书面承诺”核保护伞”适用范围的透明度;经济技术上,除重新谈判《芯片法案》中限制在华投资的”护栏条款”外,还将建立”半导体产业调解局”,协调美方出口管制与韩国企业全球供应链权益的平衡,并通过”核心技术主权基金”重点扶持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下一代核心技术自主化;在区域合作层面,提出”美韩+X”灵活合作模式,在维持韩美日安全协作的同时,允许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与中国等国开展三方合作。该战略特别强调”成本收益分析”原则,要求所有对美合作项目必须经过国家利益评估委员会的经济安全双轨审查,体现其”实用主义同盟观”的核心特征。
2 对华政策:政经分离,稳中求稳
李在明团队提出的对华”政经分离”战略包含更为精细的政策设计:在经贸领域,除推动中韩FTA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条款升级外,还将扩大”产业链稳定基金”覆盖范围至新能源电池和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并设立中韩企业联合供应链预警机制;在人文交流方面,计划恢复两国”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年度名额至疫情前水平,并试点推行”商务快捷通道”电子签证制度。安全层面在坚持”三不原则”(不追加萨德、不加入美日导弹防御系统、不参与对华围堵联盟)基础上,新增”透明度管理”措施,包括提前通报重大军事演习日程、建立中韩国防热线等危机管控机制。值得关注的是,该政策特别设置”红线清单”制度,明确将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等12项敏感技术排除在合作范围外,体现其”经济合作有边界”的核心原则。同时提出”东亚气候共同体”倡议,试图在碳中和、沙尘治理等低敏感领域构建多边合作平台,为双边关系提供新的支点。
3 对朝政策:信任现行,渐进突破
李在明团队提出的对朝”信任先行”战略采取分阶段、多层次的系统性方案。在初期阶段,将以恢复开城工业园区供电、重启金刚山旅游项目等人道主义与经济合作为切入点,同时设立”南北离散家属常态化视频会面中心”以积累互信。在安全领域,计划分三步走:首先建立西海军事热线和联合渔业管理区,随后签署《偶发冲突防止协议》并设立共同军事委员会,最终推动中美朝韩四方会谈机制化,实现从停战机制向永久和平机制的转换。值得注意的是,该战略特别设计了”行动对行动”的激励机制,包括以朝鲜冻结核试验换取国际社会部分解除民生领域制裁的”小步走”方案。同时提出构建”半岛经济共同体”远景,规划连接朝韩铁路与”一带一路”的物流走廊,并设立规模达5000亿韩元的”南北共同发展基金”。为确保政策可持续性,政府将成立由青瓦台统一秘书室直接管辖的”和平进程评估团”,每季度发布可验证的进展报告,并建立与美国对朝政策协调的”2+2″外交安全对话机制。
4 对日关系:历史问题与务实合作并行
李在明政府的对日政策采取”双轨并行”策略,在坚守历史正义与推进务实合作之间寻求平衡。在历史问题上,政府坚持强征劳工受害者索赔权不可剥夺的原则立场,但同时推动由韩日企业共同出资、第三方基金会代偿的创新解决方案,并设立”未来指向型历史研究基金”以促进两国学者共同研究历史争议。在安全合作领域,在维持《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GSOMIA)的同时,明确排除与日本建立军事同盟的可能性,并设立”国防技术合作审查委员会”严格筛选合作项目。经济层面重点推进半导体供应链互补合作,计划建立”韩日先进材料联合研发中心”,但同步实施”核心专利保护清单”制度防止技术流失。值得关注的是,政府将启动”韩日青年领袖对话机制”,每年选拔200名各界精英开展为期半年的互访交流,并设立”面向未来特别委员会”统筹两国地方政府和企业间的碳中和合作项目。该政策特别强调”国民感情管理”,要求所有对日合作项目必须配套开展历史认知教育,体现其”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基本哲学。
这一系列外交构想面临三重结构性挑战:国内政治方面,国会可能的掣肘将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国际环境方面,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给韩国的技术自主路线带来压力;社会基础方面,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扑可能影响改革持续性。值得注意的是,李在明团队采取了”先经济后政治”的递进式策略设计,计划通过前两年集中解决民生经济问题来积累政治资本,为后续更具挑战性的外交调整创造条件。这种基于现实主义的战略耐心,或将帮助韩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格局中拓展战略空间,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05 结语
李在明当选韩国总统标志着韩国对外政策的重要转向——从意识形态主导回归务实平衡。这位出身草根的政治人物带来的不仅是执政风格的改变,更可能重塑韩国在中美战略竞争中的定位。其政策构想展现出一种难得的战略清醒:在坚定维护韩美同盟核心地位的同时,拒绝成为任何大国的附庸;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寻求与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建设性共存;在半岛问题上采取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务实的双轨策略。
这种”韩国优先”的中间路线虽然面临内外多重挑战,但恰恰反映了中等强国在动荡时代的生存智慧。李在明政府或将证明,在超级大国博弈的夹缝中,韩国完全可以通过精准的战略拿捏,既保障国家安全,又拓展经济利益,最终实现从”被动选边”到”主动平衡”的战略升级。这不仅是韩国国力的体现,更是对东北亚地缘政治新秩序的一次重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