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旧盟友交锋,谁是对手,谁是变量?美欧裂痕中的中国角色
2025年5月,在日内瓦达成有限妥协后,中美之间暂时按下了关税升级的暂停键。美国将对中国商品的平均关税下调至30%,中国则将反制关税压缩至10%左右。一时间,金融市场浮现出片刻喘息之感,一些企业也开始重新盘算出口路径和中间环节的布局。这项协议虽然并未终结双边冲突,却有效缓解了自2023年以来的关税螺旋上升态势及今年4月以来的美国关税大棒全球输出,也被解读为中美关系重回“有限战略缓和”的信号。
01 中美缓和之际,欧美摊牌之时
就在全球舆论期待“中美暂歇”能为世界经济注入些许稳定之际,特朗普政府却出人意料地将贸易战的炮口转向了欧洲盟友,迅速搅动了另一组老牌盟友之间的信任残余。5月23日,特朗普在其“真相社交”(Truth Social)平台上宣布,计划对几乎所有欧盟进口商品加征最高达50%的关税,原定自6月1日生效。他指责欧盟“多年设置不公贸易壁垒,损害美国利益”,并宣称“只有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商品才能免于惩罚性税率”。消息发布后立即引发欧洲和美国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德国DAX指数当日一度暴跌逾800点,欧元汇率也跌至2023年底以来的低位,华尔街同步下行。
随后,白宫宣布将关税执行日期推迟至7月9日,以留出谈判空间。受此消息影响,金融市场部分回暖,但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这场跨大西洋冲突已不再是谈判战术,而是战略施压的系统性升级。这是另一场关税风波,还是美欧之间的摊牌?
欧盟的反应也同样强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特朗普紧急通话后,虽争取到短暂延期,但对美政策转向的警觉情绪已在布鲁塞尔蔓延开来。一位欧洲议会贸易事务高级官员甚至直言不讳:“这是挑衅,不是谈判。”德国副总理克林拜尔则强调:“美国提高关税对美国经济的危害,至少与对德国和欧盟经济的危害一样严重,是一种双输。”冯德莱恩更是公开表示:“我们所熟悉的西方已不复存在。”
美欧间的裂缝早已埋下,但如今终于因关税政策彻底破土。对特朗普而言,欧盟不再是昔日战壕里的盟友,而是另一场产业回流大战中的“标准竞争者”、“出口挑战者”乃至“战略制约者”。关税只是手段,本土制造优先和政治对抗心理才是深层驱动。
而在这场摊牌戏码背后,中国的地位也悄然发生变化。作为欧盟当前对外多元化的首要候选,中国正在被重新计算进布鲁塞尔的战略方程之中。无论是电动车、绿色能源、稀土材料,还是更广泛的全球标准制定,中国的身影正悄然进入欧美博弈的中轴线,扮演一个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外部杠杆”。
世界正进入一个罕见的重组周期。曾经稳固的双边同盟体系正在以贸易规则为媒介裂变为更复杂的竞争—妥协—平衡三角,而谁能巧妙地利用对手之间的摩擦,不仅将影响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定价能力,也可能决定其在制度重构中的位置。
02 美欧贸易冲突:旧盟的裂痕,新战的开端
跨大西洋贸易关系曾被视为全球经济最稳定的轴心之一。从冷战时代的马歇尔计划,到世纪之交的TTIP谈判,美欧间虽偶有摩擦,却始终在“制度性信任”的基石上维系。但2025年的这场关税冲突,似乎标志着这一基石的快速松动,甚至可以说,这是欧洲对美幻想破灭的拐点时刻。
1 欧盟的困局:团结喊得响,回击却不易
特朗普的对欧施压并非临时起意,而更像是其2018年贸易战手册的更新章节;而现在,对象从中国变成了布鲁塞尔。“欧盟对美国商品征收高额增值税、滥用碳边境调节机制,还通过技术标准孤立我们的企业。”特朗普在一段演讲中如此表述。他声称,美国每年对欧贸易逆差高达1800亿美元,“欧洲人正在玩弄美国”。此番话术虽带夸张成分,却精准击中其支持者的情绪靶心。“制造业空心化”与“他国搭便车”的叙事已成为特朗普经济民族主义的标配音轨。
而手段上,特朗普也没有令人失望。从对包括德国汽车、法国葡萄酒、西班牙橄榄油等在内的广泛商品加征50%惩罚性关税,再到将“标准不对等”列入报复理由,特朗普当下的手段更是暗示未来或将连欧盟药品、医疗设备、甚至半导体供应链纳入打击范围。某种意义上,这是对中美标准竞争模式的横向移植,矛头转向了另一个规则制定者。
面对关税警告,欧盟第一时间并未选择报复,而是寻求对话。冯德莱恩与特朗普进行了通话,后者象征性地将关税生效日从6月1日推迟至7月9日。但谈判桌上的博弈很快暴露出结构性矛盾:欧盟希望通过增加对美天然气、农业等领域采购,换取关税豁免;美国则要求欧盟放弃本国增值税制度、承认美方食品与数字服务标准—这在欧盟看来几乎等同于法律主权让渡。
德国作为“重灾区”站在这场冲突的风暴眼中。数据显示,2024年德国对美出口额约1800亿美元,主要集中于汽车、机械、制药三大产业。其中,汽车出口占比高达36%,而这正是特朗普政府重点打击的目标。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75%的受访企业认为特朗普加税对业务已造成严重不确定性,有超过一半企业暂停了对美扩张计划。 欧洲议会绿党议员安娜·卡瓦齐尼直言:“零和博弈的代价是巨大的。欧盟必须从能让特朗普受到最严重打击的地方开始行动。”目前,欧盟已启动公众咨询程序,准备对950亿欧元美国产品征收“对等关税”,并考虑将哈雷摩托、波本威士忌与美国科技服务商纳入“二级报复清单”。
2 贸易只是表象,制度裂痕更深
与2018年不同的是,欧盟的回击如今面临更多内部压力。部分中东欧国家依赖美军保护,不愿主动刺激华盛顿;法国与德国在农产品与制造业反制策略上存在裂痕;而西班牙、意大利则更担心关税升级带来的金融市场动荡。这使得欧盟的“团结”更像一种象征性政治姿态,而非即时可操作的对策机制。
如果说关税是表层震荡,那么制度裂痕才是欧美裂变的深流。近年来,欧盟在数字治理、气候政策、数据保护、反垄断等领域日益走上与美脱钩之路。例如,欧洲在《数字市场法案》中将谷歌、亚马逊、Meta列为“系统性平台”,拟重罚其数据滥用行为;而美国则拒绝欧盟在跨境数据传输问题上的监管框架。气候议题上,美国退出《碳边界调整机制》谈判,甚至称其为“绿色保护主义”。
如今,关税只是这种制度对抗的具象体现。特朗普把“全球规则制定”视为与中国、欧盟等“规则帝国”的竞争场。他并非只想赢得贸易顺差,而是要重构由美国主导的经济秩序。这才是这场美欧冲突最值得警惕的地方。
03 中国的“杠杆”角色
在美欧贸易冲突愈演愈烈之际,中国虽然并非直接卷入关税战的核心当事方,却不可能也不愿意冷眼旁观。与中美、中欧、美欧之间错综复杂的竞合关系不同,此轮美欧矛盾的爆发也展现出当前格局不是某一方的机会窗口,而是三方结构性矛盾的流动博弈场。
在美方眼中,中国始终是全球产业链和规则治理上的“关键竞争者”,即便在中美近期暂时缓和的背景下,围绕高端芯片、绿色补贴、AI治理的矛盾依旧未解。对欧盟而言,中国则是一个既需防范、又无法绕开的合作必选项—一方面,欧洲担忧中国产业所谓“过剩产能”冲击本土制造业;另一方面,在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大棒、试图重塑跨大西洋秩序之际,布鲁塞尔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中欧合作的现实意义。
2025年上半年,中欧之间的贸易回暖趋势相对明显。中国连续第三年稳居欧盟最大贸易伙伴,仅2025年前四个月,欧盟对华出口同比增长6.3%,尤其是在绿色能源设备、智能制造部件等领域反弹尤为显著。德国工商大会的最新报告指出,部分此前转向东盟的德企正在重新评估“中国制造”的稳定性,尤其在面对特朗普制造回流计划带来的美欧供应链断裂风险时,中国的链条完整性成为欧企对冲不确定性的自然依托。
但这种合作也并非建立在信任基础上,而更像是一种策略性举措。布鲁塞尔方面在对美谈判中有意释放信号—若无法在关税与技术标准上达成妥协,中欧深化经贸合作将成为欧盟的回旋选项与谈判筹码。从电动车、绿色投资到医药制品,欧方逐步在多个领域推进与中国的沟通机制:包括恢复中欧高级别经贸对话、扩大“中国版白名单”覆盖国别范围、正式启动中欧电动车可持续标准合作机制等,这些动作本身既是对现实利益的回应,也是一种制度杠杆的储备。
与此同时,中国继续强调多边机制,主张“全球化修复”来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主动参与中欧碳定价、数字监管、产业补贴等议题的双边协调,并对欧盟的战略防范心态亦有清晰认知,不刻意高调介入其对美战略选边,而是更重视制度性互信的重建空间。相较于2018年的“关税战”,中国这一次显然更有韧性,也更具弹性。
被动风险:中国企业亦难完全受益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并非单方面从欧美交锋中“渔翁得利”。实际上,一旦欧美之间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同时抬升,其外溢冲击将不可避免地波及中国的全球供应链结构。以电动汽车为例。欧盟近期启动针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意图为本土产业赢得缓冲空间。法国总统马克龙更明确提出,应建立“欧洲电动汽车生产防线”,防止“中国红色产能”冲击欧洲工业生态。在欧盟绿色议程中,中国产业既是合作对象,也是“超额能力输入者”。
同样在数字领域,欧盟对TikTok、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持续保持“高敏感警戒”,限制其参与欧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美欧之间虽存在技术治理分歧,但在对中国企业设限方面却日益趋于协调,形成事实上的“审慎共识”。因此,中国在利用美欧裂缝谋求机遇的同时,也必须警惕“被共同设防”的风险。过度押注欧盟作为“美国平衡者”的战略角色,反而可能在未来演化为新的依赖路径,进而触发制度性摩擦。
在大国关系裂变的时代,战略最难之处并非选择“站队”,而是如何维持一条不依赖他国失败才能成功的自主路径。中国在此次欧美对抗中采取的应对,正在展现一种典型的“平衡型杠杆”逻辑:不火上浇油,不刻意介入,但善于在结构动荡中寻找议题突破口。一方面,中国通过深化RCEP和“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与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构建贸易替代网络。另一方面,也积极在中欧绿色标准、供应链安全、碳金融等领域对接欧盟的新战略议程,努力避免被美欧联手设限所孤立。
与此同时,北京正在逐步调整对美国的战略节奏。从高强度对抗到“对话—制衡—反击”三段式配置,中美之间虽然未见根本缓和,但某种“有限稳定”的平衡点正在浮现。这种操作空间,正是中国在面对欧美裂痕时,能够作为“动态杠杆”腾挪的关键前提。简言之,中国并不试图在欧美裂痕中挑起新一轮主导竞争,而是更像一位审慎的权力中介者—既参与格局塑造,也保留转向空间。
04 结语:零和博弈与多边现实之间
关税战本质上是制度性焦虑的外化表现,而非单一经济利益的博弈工具。2025年这场美欧交锋再次揭示出一个全球政治经济的悖论:在一个供应链高度互联、技术标准彼此依赖的世界里,国家却越来越倾向于以“关税”“补贴”“脱钩”为手段强化主权边界与政治区隔。这种逆全球化趋势并非短期情绪,而是深层制度重组的信号。
特朗普的做法表面上是贸易报复,实则反映出美方对自身制度重塑能力下降的结构性焦虑。无论是对中国产业的“再工业化恐慌”,还是对欧盟标准的“规则主权反感”,其根源在于美国对全球市场的主导力不再具备自动合法性。在这种情况下,加征关税并非为了达成“公平贸易”,而是企图重新设定谁来书写21世纪的游戏规则。
欧盟在此次风波中也暴露出“双重结构性劣势”——一方面制度雄心高涨(碳中和、数字治理、绿色投资),另一方面地缘协调能力羸弱,无法在短期内对美构成有效对等反制。更棘手的是,它必须在“独立自主”与“跨大西洋联盟”之间反复权衡,使其应对显得既不坚决,也不连贯。
而中国,这个曾在2018年是“贸易战主角”的大国,如今却以一种“有限距离”的方式介入美欧对抗。它不是冲突的当事人,却几乎无一不被冲击波波及;它不是规则破坏者,却又被频繁卷入“对等机制”的审查与反制中。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角色更像是大国竞争中“被动影响最大”的外部变量,也是一种潜在的制度调解者。
这场贸易重构风暴,最终不会有赢家,只有重新计算的利益矩阵。从长远看,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哪一方能赢得一轮谈判,而在于谁能在碎片化的全球市场中提出新的整合逻辑。这种逻辑必须比“零和”更复杂,比“单边主义”更有弹性,比传统联盟政治更具跨制度协同性。
全球化或许没有终结,但它正在被重写。在这个重写的过程中,任何一方都不能再幻想独占未来。美欧“交恶”与中美“和解”的交错,恰恰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在权力重构的年代,合作与对抗并非彼此排斥,它们可能是同时进行的两条路径。而中国、美国与欧盟三方之间的张力、误判与策略重组,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