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战略参与实现供应链弹性——澳大利亚会解除对中国在关键领域投资的事实禁令吗?
01 迈向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的新阶段
随着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在近期讲话中重申北京对贸易自由化的承诺,《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ChAFTA,以下简称《中澳自贸协定》)十周年之际,恰逢其时地成为反思协定历史成就、规划新发展路径的重要契机。当美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上再度退缩之际,世界正向中国靠拢——澳大利亚也不例外。特朗普政府推行的颠覆性贸易政策,加剧了澳大利亚决策层在地缘政治战略与贸易政策间的争论。在安全环境日益动荡的背景下,澳大利亚不得不权衡其对历史上自由开放的规则与国际秩序的依赖,以及国家经济的自主发展。尽管像《中澳自贸协定》这样的贸易协定在外交事务中仍具重要地位,但澳大利亚政策正日益强调自主性。然而,若在稀土等关键领域排斥主要合作伙伴,堪培拉不仅可能损害经济繁荣和供应链韧性,更会动摇其战略多元化目标。通过限制中澳在关键领域的合作来降低风险敞口的做法,恐将适得其反——这将削弱澳大利亚在稀土开采加工等关键产业中的比较优势。
2025澳中经贸合作论坛暨庆祝中澳自贸协定签订十周年晚宴 图片来源:外交部
02 进一步投资自由化的机遇
近期的动荡局势为亚太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在全球经济民族主义日益抬头的背景下,《中澳自贸协定》等合作案例逆势而上。自十年前签署以来,澳大利亚对华贸易额增长达124.8%,在几乎所有领域都领跑全球。尽管初期有所顾虑,但澳大利亚工作场所安全标准会受损的担忧已被证实为多虑,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的决策机制亦未受该协议影响。除传统大宗商品外,双方未来合作或将延伸至数字经济领域——数字服务与人工智能正为合作开辟全新疆域。
非歧视性的外国投资制度能为国际客户提供关键保障,表明澳大利亚可成为可靠的贸易伙伴。在澳大利亚投资审查过程中,平衡对外部不当干预的担忧与透明度、确定性及程序公正性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维护良好的营商环境,在高成本经济体中尤为重要。尽管《中澳自贸协定》在消除贸易壁垒方面成效显著,但中国对澳大利亚关键产业的投资仍持续受到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的审查。该委员会因将国有企业作为审查重点而备受争议——这种认定主要针对中国投资。对中国投资持犹豫态度的背后,是认为这种投资会带来影响力与话语权——但事实并非必然如此;此类假设忽视了全球供应链中的相互依赖关系。脆弱性确实存在,但这种脆弱性是双向的。中国依赖全球经济,不仅是为了获取资源,更是为了确保其商品拥有可靠的出口市场——对国际供应链施加胁迫性压力将损害其自身利益。然而,澳大利亚和日本的近期案例表明,中国仍可能愿意在一定代价下施加经济压力,以追求更广泛的战略目标。无论如何,澳大利亚的出口结构与中国的原材料进口需求高度契合,从而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
03 澳大利亚的出口概况
澳大利亚以上游产业为主的出口结构,在诸多方面与美国等“志同道合”的国家如出一辙,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往往导致各国在投资和监管优惠方面展开竞争。稀土等关键出口产品在全球市场被中国牢牢掌控,因此建立健康的双边关系对供应链发展至关重要。对于锂等特定矿产,由于中国主导着下游加工能力,实际上已成为这些产品的唯一买家。为了缓解这种依赖,澳大利亚政府近期试图利用澳大利亚在上游领域的比较优势,支持对下游增值能力的更强投资。“未来由澳大利亚制造”计划(The Future Made In Australia plan)主张,发展国内加工这些矿物的能力不仅将使全球供应链更加韧性,还将使澳大利亚出口商能够进入更广阔的市场。当然,这一论点在其他结构相似的经济体中也在被提出——这意味着,如果“志同道合”国家的中游和下游加工能力发展损害了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这些国家将不得不争夺中国以外的有限需求。
“未来由澳大利亚制造”计划 图片来源:澳大利亚财政部官网
这一战略不仅惠及产业,更旨在使全球供应链多元化,为“志同道合”的国家提供替代中国市场的选择。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多个领域寻求供应链多元化。例如,有迹象表明,中国并不指望其在稀土价值链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会永远持续。中国稀土产业发展前景显示,在未来数十年间将更加依赖进口稀土,这要求企业必须在海外市场投资以确保稳定的市场准入。在此背景下,若采取干预政策阻止中国在关键产业的投资,不仅会损害澳大利亚作为全球经济可靠参与者的声誉,更可能危及在快速增长行业中建立的关键性及时合作。此类投资对国家长期经济成功至关重要。中国已表现出愿意参与其他国家和产业的产能建设计划,尤其当此类投资与地缘政治战略相契合时。此外,对其他国家政策干预尝试的分析表明,除非实施这些政策的国家在全球市场占有重要份额,否则试图引导产业政策向中下游加工能力发展的努力大多收效甚微。这可能适用于澳大利亚的锂产业,但这种方法无法在其他商品中普遍复制。
04 期待《中澳自贸协定》的下一个篇章
澳大利亚和中国均强调了继续推进互利共赢的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性。然而,尽管阿尔巴尼斯政府承诺稳定双边关系并加强合作,近期举措却表明其在关键领域缺乏开放意愿。在政府首起因违反外国投资法而提起的诉讼中,澳大利亚财政部长正试图从北方矿业公司剥离与中国相关的股东——该公司是某些稀土矿产的关键供应商。安全考量仍是澳大利亚政策讨论的核心议题,尤其在涉及敏感领域的外资影响时更为突出。不过,采取平衡框架而非僵化立场,才是更具建设性的前进方向。虽然有必要防范外国对关键基础设施的干预,但全面限制措施(尤其是未明文规定的)可能过犹不及,反而会阻碍有益投资。
要充分发挥《中澳自贸协定》的潜力,需要中澳双方的承诺和意愿。中国在中游和下游加工能力方面技术更为先进,在适当条件下,能够为澳大利亚不断发展的稀土行业提供宝贵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尽管中国近期收紧了相关技术的出口规则,但有迹象表明,中国官员愿意通过谈判和妥协来满足澳大利亚的利益,以加速投资流动。这反映出中国更广泛地展现出“开放”意愿。最近中共中央委员会会议已做出安排,旨在完善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的制度机制。中国已表明战略投资决心,以确保在全球市场保持议价能力——特别是考虑到其在开采加工领域的比较优势将在未来数十年逐渐减弱。只要通过非歧视性和透明的风险评估流程让投资者获得更高确定性,澳大利亚将能充分受益于这些投资。澳大利亚外商投资监管制度的优势之一,在于能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实现风险管控的透明化,而非简单粗暴地阻挠投资。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灵活性(例如,效仿中国模式,允许合资企业),并明确“国家安全”理由的标准,均可增强投资者信心。在市场准入与税收优惠方面,澳大利亚仍存在改进空间。尤其是关于关键矿产生产税收抵免的模糊性已遭到一些行业领袖的批评,他们认为这种模糊性可能不公平地损害中国投资者的利益,并有报道称,这已阻碍了中国对澳大利亚锂加工产能的进一步投资。
05 结论
值此《中澳自贸协定》签署十周年之际,澳大利亚与中国的战略关系正处关键转折点。尽管对国家安全和独立性的担忧依然存在,但这些担忧必须与更深层次的双边投资与合作所带来的切实长期利益相权衡。事实上,这些经济联系有潜力增强而非削弱澳大利亚的战略韧性。在关键领域实施战略脱钩虽可能带来短期保护和政治利益,却可能带来长期发展停滞、错失新兴领域机遇以及削弱供应链韧性的风险。随着《中澳自贸协定》进入下一阶段,重点应放在构建透明有序的投资框架、加强监管合作,以及在数字经济融合等关键领域持续协作上。务实合作而非民族主义式限制,才是实现繁荣、安全与全球信誉等共同目标的最佳途径。
7月15日晚,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共同出席第八届中澳工商界首席执行官圆桌会。 图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