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选年内的美国涉华事件:半年回顾
1.一月
一、政治
(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互致贺信,祝贺两国建交45周年。
(2)英、美等国以“媒体自由联盟”(Media Freedom Coalition) 名义发表声明称,中国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利用香港国安法打压新闻业, 敦促中方遵守国际人权承诺和法律义务。
(3)26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曼谷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新一轮会晤。
(4)30日,沙利文就美中关系前景发表讲话,再度提出“中国构成的挑战”,强调继续推行对华“竞争战略”。同日,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告诫欧盟警惕中国电能源车带来的所谓“重大国家安全风险”。美国国会多个委员会近期接连举行听证会,炒作涉华议题,渲染“中国威胁”。
一月政治议题分析
【在政治议题上,美国在对华战略上打压与对话双线并行。当前的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敏感和复杂的阶段。虽然两国之间存在着诸多分歧和挑战,但也有许多共同利益和合作的空间。双方应该加强沟通和协商,以寻求和平解决分歧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应该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避免采取过激行动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
二、科技
(1)美国国会两个专职调查中国带来的“安全威胁和风险”的委员会正在审查瑞士工程企业ABB在中国的业务,特别是中国企业上海振华重工在向美国出口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上安装ABB设备事。
(2)美国要求荷兰公司阿斯麦在一月晚些时候有关禁令生效实施前,暂停向中国出口光刻机。
(3)多名中国留学生近期入境美国时遭到长时间盘查,并被检查手机、电脑等随身电子设备。部分学生的签证被注销并被告知5年内不得入境美国。美方执法人员反复询问当事人政治背景和科研情况,以放行为条件要求当事人提供中国政府内部信息,当事人拒绝后对其作出注销签证、不准入境决定并强制遣返。
(4)29日, 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了一则拟议规则制定通知(Notice of proposed rulemaking, NPRM), 旨在“提高对外国重大恶意网络活动的检测和防范能力, 防止美国服务被用于损害美国利益”。NPRM要求美国“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提供商执行“了解你的客户”(Know Your Customer, KYC)计划识别外国客户的身份信息, 并向美国商务部报告外国客户通过云服务获取算力以训练特定人工智能(AI)大模型的情况。
(5)25日, “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Mike Gallagher与高级成员Raja Krishnamoorthi以“保护基因数据和国家安全”为由, 向众议院提出了《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 Act),旨在“确保外国生物技术公司无法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 拟限制美国联邦资助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使用外国对手生物技术公司的设备或服务。
(6)31日,美国国防部发布公告称,已根据美国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第1260H条款规定,更新了在美直接或间接运营的“中国军事企业”名单,并表示这是为强调和对抗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
一月科技议题分析
【美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以各种借口胁迫其他国家搞对华科技封锁。在执法上,美国自诩开放包容和学术自由,却错误制定并颁布实施第10043号行政令,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将学术研究政治化、武器化,一再对中国赴美学生实施盘查、滋扰、遣返,严重损害中国留学人员合法权益,同中美两国人民开展友好交流的共同愿望背道而驰。在打击中企上,根据美国国防部披露的名单,这次新增了包括存储芯片制造商长江存储、人工智能公司旷视科技、激光雷达制造商禾赛科技和科技公司东方网力等十多家中国企业。绝大部分科技都能军民两用,而美国国防部为打击中国领先的行业和企业,端起借口,借机打压中国企业。】
三、台海
(1)6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美日韩“印太对话”联合声明,对中国在南海的主张及升级局势的行为表示关注,称将继续根据国际法开展三边海上安全和执法合作。
(2)12日,美国通过《台湾保护法案》(PROTECT Taiwan Act, H.R. 803)和《不歧视台湾法案》(H.R.540)
(3)24日,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约翰芬恩”号(USS John Finn,DDG-113)自北向南通过台湾海峡。
(4)美国白宫国安会就中国台湾地区选举问题举行专题媒体电话简报会。白宫不具名官员表示,美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支持两岸对话。只要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岸分歧,美方对最终解决方案不持立场。
(5)15日,美国资深代表团在台湾会见赖清德和蔡英文。
一月台海议题分析
【美国通过多方举措以合作为名拼凑排他性“小圈子”,煽动对抗对立。如此次美国“约翰芬恩号”是继2023年11月1日,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拉尔夫·约翰逊号(USS Ralph Johnson,DDG 114)和加拿大皇家海军哈利法克斯级护卫舰渥太华号(HMCS Ottawa,FFH 341)编队过航台湾海峡后时隔2个多月后又一次通过台湾海峡。“约翰芬恩号”此番行经台海,正值台湾地区选举后敏感时期】
2.二月
一、科技
(1)美国国会两个专职调查中国带来的“安全威胁和风险”的委员会正在审查瑞士工程企业ABB在中国的业务,特别是中国企业上海振华重工在向美国出口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上安装ABB设备事。
(2)美国要求荷兰公司阿斯麦在一月晚些时候有关禁令生效实施前,暂停向中国出口光刻机。
(3)多名中国留学生近期入境美国时遭到长时间盘查,并被检查手机、电脑等随身电子设备。部分学生的签证被注销并被告知5年内不得入境美国。美方执法人员反复询问当事人政治背景和科研情况,以放行为条件要求当事人提供中国政府内部信息,当事人拒绝后对其作出注销签证、不准入境决定并强制遣返。
(4)29日, 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了一则拟议规则制定通知(Notice of proposed rulemaking, NPRM), 旨在“提高对外国重大恶意网络活动的检测和防范能力, 防止美国服务被用于损害美国利益”。NPRM要求美国“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提供
(1) 2月9日,白宫宣布,作为芯片和科学法案(CHIPS Act)的一部分,美国将投资超过50亿美元用于半导体相关研究、开发和劳动力需求,包括国家半导体技术中心(NSTC)。
(2) 2月17日,美国商务部网站消息,美国司法部和商务部宣布成立颠覆性技术打击部队(Disruptive Technology Strike Force),该组织由司法部国家安全司和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领导,汇集各部门专家,包括联邦调查局、国土安全调查局和全国多个检察官办公室,强化供应链并保护关键技术资产不被中国、伊朗、俄罗斯和朝鲜等国家收购或使用。打击部队的工作重点包括调查和起诉违反出口法的刑事行为、加强出口管制的行政执法、利用国际伙伴关系协调执法行动等内容。
(3) 2月19日,拜登政府透露正在就向英特尔公司提供超过100亿美元的补贴进行谈判,以期推动半导体制造业回归美国。
(4) 2月21日,英特尔公司在加州圣荷西举办首次晶圆代工活动。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在活动上表示,如果美国想在半导体领域“引领世界”,就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补贴投资,比如制定第二部《芯片和科学法案》。
(5) 2月27日,《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美国与中国同意将协议短期延长半年,本次再延期6个月,已是该协议在谈判期间第2次延期。美方担忧中方的国家科技战略及其国内法律框架带来的所谓挑战,并一再强调数据安全、数据访问、数据使用和所有权的明确性和一致性。
(6) 2月29日,拜登命令美国商务部调查中国电能源车构成的所谓”安全威胁“。作为调查的一部分,商务部将收集有关美国采用中国技术的联网车辆安全性的信息,以及减轻此类风险的潜在措施。
商执行“了解你的客户”(Know Your Customer, KYC)计划识别外国客户的身份信息, 并向美国商务部报告外国客户通过云服务获取算力以训练特定人工智能(AI)大模型的情况。
(5)25日, “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Mike Gallagher与高级成员Raja Krishnamoorthi以“保护基因数据和国家安全”为由, 向众议院提出了《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 Act),旨在“确保外国生物技术公司无法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 拟限制美国联邦资助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使用外国对手生物技术公司的设备或服务。
(6)31日,美国国防部发布公告称,已根据美国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第1260H条款规定,更新了在美直接或间接运营的“中国军事企业”名单,并表示这是为强调和对抗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
二月科技议题分析
【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其试图重组以东亚为中心的跨国供应链,可能会改变中国本土和外商投资的半导体公司、台湾地区和韩国的世界领先芯片制造商以及世界各地的供应商的商业战略和命运。芯片主导权的竞争或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而美国的新措施不仅通过禁止向中国公司销售来阻止中国获得先进芯片的能力,还禁止半导体制造设备(SME)的销售,以期遏制中国上游市场的自主生产能力。美国在继续强化对我国半导体技术封锁的同时,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基础设施装备等作为打压的新重点,其中,电动汽车因集多领域技术于一身而成为新“靶标”。目前电动汽车尚未大量出口美国,此类举措或出于两点考量:一是捞取选票。汽车制造业对美经济影响重大,美国汽车工人规模庞大,且主要分布在对选举至关重要的“铁锈地带”。二是服务于振兴“美国制造”和加强对华经济科技竞争的战略目标。】
二、台海
(1) 2月5日,根据“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美军将从2024年起派特战小组进驻金门,训练台陆军两栖侦察营。
(2) 2月15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两架飞机以“收集大气信息”为名在台岛多个军用机场触地重飞。
(3) 2月21日,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宣布,美国国务院已经批准一项价值7500万美元的对台军售计划,该项对台军售旨在升级所谓战术资料链系统,加强美台通信与情报合作,提升共同作战效能。
(4) 2月21日,美国会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Mike Gallagher率团窜台,与蔡英文、赖清德和韩国瑜会面,并就对台军售问题大肆鼓噪。
(5) 2月24日,台积电(TSMC)的子公司日本先进半导体制造公司(JASM)在日本熊本县菊阳町举行开业仪式,该厂历时2年建造正式宣布进入投产。据悉,JASM总投资额达86亿美元,占地面积21.3万平方米,含地上4层及地下2层,主要负责量产28/22~16/12纳米制程芯片,预计能月产4.5~5.5万枚芯片。
(6) 2月28日,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the House Financial Services Committee)审议通过了7个涉华法案:《2023年台湾冲突威慑法》、《防止资助非法合成药物法》、《2023年台湾非歧视法》、《2023年中国货币责任法》、《2023年中国汇率透明度法案》、《保护台湾法案》、《2023年中国金融威胁缓解法案》。
二月台海议题分析
【美方并不相信中方领导人在旧金山会晤时关于台湾问题的表态,仍未放弃“以台制华”策略,并企图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武装台湾,为未来可能的台海冲突做准备。此前历次美国对台军售中,美国向台湾提供的大多为飞机、火炮、导弹等装备或弹药。而最近两次军售中提及的C4系统、战术数据链等,并非是具体作战装备,可见美方由卖出硬性武器装备转向提供更多软性技术。而这类看似“软性”的军售,也和直接售卖武器弹药的作用、意图呈现出较大的战略转变。而此次台积电投资将有助于强化日台关系,是美半导体产业海外扩张战略、台积电实现产能分散的第一步棋。即便台积电已经在多个场合否认了“硅盾护台”、“护台神山”,也无法回避以JASM为标志,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开始重新分布的事实。美国、欧洲、日本等经济体方兴未艾的所谓“补贴竞赛”,同时预示着台积电进一步被迫卷入地缘政治纠纷的不安信号。】
三、外交
(1) 2月17日,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在当地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举行会晤,哈里斯与法德领导人就联盟关系、中国挑战、气候危机等议题进行讨论,并同意保持一致。
(2) 2月2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2023年中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报告》,否定中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方面的成绩,并指责中国经贸体制和政策对全球贸易带来巨大挑战。
二月外交议题分析
【此次借慕安会之机,美方展示了一定的延续两国关系的稳定性,并在一些国际热点问题上交换立场、回应关切的讯号。拜登政府似乎希望能够通过中美高层间的交流,稳定中美关系,在外交上有所得分。然而,日前美方对中方提出的301调查、炒作“产能过剩”等问题,以及否认中国在履行世贸组织承诺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对多边贸易体制和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同样有争夺选民的考虑。这些举动并不利于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也会让两国之间的沟通效果大打折扣。】
3.三月
一、政治
(1) 3月3日,美国国会公布一项政府融资法案,列出为12个政府部门中6个部门拨款的情况,以避免部分政府部门面临停摆危险,其中要求美国政府禁止向中国出口战略储备石油。战略储备石油指代美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危机之后设立的一个“紧急石油储备系统”,主要确保在突发情况下,美国国内拥有足够的石油储备资源满足国内社会运行以及美军作战部队行动部署。
(2) 3月4日,中国外交部记者会上中方驳斥美国商务部对中国汽车收集每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等数据的说法,并明确表明此类说辞将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
(3) 3月14日,路透社报道援引了解内情的美国官员的话,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任时曾经授权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发起了高度机密的行动。具体的行动内容包括中情局通过各种人员和方式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散布关于中国政府的负面信息,以煽动中国公众的舆论,借此来挑起公众和政府的对立。以此秘密行动作为对中国全球影响力的扩大,和美国倍感威胁的回应。有记者就此问题向美情报机构发言人进行了提问,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凯特·沃特斯,拒绝就该行动的存在以及是否继续发表任何评论。
(4) 3月美国深化与日菲等盟国的合作,继续推进“形塑中国战略环境”的行动,并推进“美日菲”小多边集团。以期增强对华威慑并为可能发生的冲突做准备。如:美菲拟在菲律宾北部巴丹群岛建港,美商务部长雷蒙多率领高级商务代表团访菲,商讨加强双边经济技术合作。美日将在4月推动《美日安保条约》“重大升级”,推动日本加入AUKUS“第二支柱”。
三月政治议题分析
【中美关系的缓和措施停留在中美沟通机制的建立上,并未有实质性推进,拜登政府反而更加肆无忌惮的推进“竞赢中国”策略,在多个领域采取了针对性的政策和举措,试图遏制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并阻止其在技术、经济和安全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美国持续无端揣测中国企业的合法合规技术,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另一方面,美国也进行了部分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的行为,以“打中国牌”作为大选争取支持率的手段。尽管从政治角度出发,是其宣称的“维护国家安全”、“维系政治利益”的手段,但这些行为真正受影响的更多是与中国打交道的美国企业和民众。再者,拜登政府进一步推进“小圈子”,对华实行战略围堵。尽管盟国出于自身的利益与平衡未必完全服从美国政策,但美国这一行动会加剧中美技术冲突。中国需警惕社交媒体中的负面言论,谨防掉入美国的离间陷阱,同时也需意识到,3月中美关系中的消极因素相对增加,随着上述进程的逐步加速和“对华包围圈”逐渐扩散,未来中国可能面临多元领域的战略打压。】
二、科技
(1) 3月6日,能源部长珍妮弗·格兰霍姆担忧中国占领美国电动汽车市场,并计划通过通胀削减法案(IRA)和其他计划的奖励措施降低本土价格。同期,美国向盟国施压,要求收紧对中国的半导体技术限制,限制敏感芯片制造设备、光刻胶等出口。
(2) 3月7日,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美国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委员会通过《生物安全法法案》(Biosecure Act),以“保护基因数据和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药明康德、华大集团以及其他受到关注的生物技术公司获得美国资金以及同美国联邦机构签订合同。尽管药明康德一再申明公司业务不会收集人类基因组数据,不会对美国或任何其他国家构成国家安全风险。
(3) 3月13日上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敌对控制的应用程序侵害法案》(Protecting Americans from Foreign Adversary Controlled Applications Act),要求字节跳动公司在法案生效后的165天内剥离对旗下短视频应用程序Tik Tok的控制权,否则美国将在本土封禁Tik Tok。
(4) 3月20日,美国两位众议院议员提出了一系列旨在针对中国的战略、商业和国家安全的法案,包括:《禁止指数型基金投资中国法案》(No China in Index Funds Act),《中国风险报告法案》(China Risk Reporting Act),《取消美国对手的资本利得补贴法案》(No Capital Gains Allowance for American Adversaries Act),《中国军事和人权资本市场制裁法案》(PRC Military and Human Rights Capital Markets Sanctions Act)
(5) 3月2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内容是对在未来中美签署、或者延长的任何科技协议,美方都将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查。
三月科技议题分析
【美方并不相信中方领导人在旧金山会晤时关于台湾问题的表态,仍未放弃“以台制华”策略,并企图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武装台湾,为未来可能的台海冲突做准备。此前历次美国对台军售中,美国向台湾提供的大多为飞机、火炮、导弹等装备或弹药。而最近两次军售中提及的C4系统、战术数据链等,并非是具体作战装备,可见美方由卖出硬性武器装备转向提供更多软性技术。而这类看似“软性”的军售,也和直接售卖武器弹药的作用、意图呈现出较大的战略转变。而此次台积电投资将有助于强化日台关系,是美半导体产业海外扩张战略、台积电实现产能分散的第一步棋。即便台积电已经在多个场合否认了“硅盾护台”、“护台神山”,也无法回避以JASM为标志,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开始重新分布的事实。美国、欧洲、日本等经济体方兴未艾的所谓“补贴竞赛”,同时预示着台积电进一步被迫卷入地缘政治纠纷的不安信号。】
三、外交
(1) 3月4日,密歇根州州长格雷琴·惠特默访台,宣称设立密歇根州在台办事处,并强调美国密歇根州在电动汽车领域更占优势,而台湾地区则致力于半导体、干净能源稳固其地位,双方优势互补,重视经贸关系合作。
(2) 3月6日,美国众议院外委会主席与台湾驻华府代表等多名重量级议员出席纪念《台湾关系法》立法45周年,宣布将出席赖清德就职典礼。
(3) 3月23日,拜登签署“2024财年政府拨款法案”,其中涉及向台湾地区提供不少于3亿美元的所谓“无偿军援”内容。美国务院在2025财年预算案中首次申请单列1亿美元用于对台军援。五角大楼也对应在该预算案中编列5亿美元。
(4) 美国会两党议员提出《2024年美台太空援助法案》,授权美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与台太空中心(TASA)在民用太空领域开展合作。与此同时,两架NASA飞机再次在台军事基地实施触地重飞训练。
(5) 美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情报暨特种作战”小组主席伯格曼(Jack Bergman)率跨党派议员团窜台。
三月台海议题分析
【美国持续提升美台实质关系,搅局南海,在外交、军事、技术等领域做出了大量突破性、实质性的动作。这种绕开中国政府的对台地区政策可能引发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台海局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损害中美之间的战略互信,加大地区冲突的风险。】
4.四月
一、外交
(1) 4月2日晚,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拜登通话,就中美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习主席强调,战略认知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必须扣好的“第一粒纽扣”。
(2) 拜登在通话中表明,中美关系是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双边关系。旧金山会晤以来中美关系取得的进展表明,双方可以积极推进合作,同时负责地管理分歧。
(3) 4月4日至4月9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进行了对第二次对华访问,成为拜登政府任内首位两次访华的部长级官员,同时也是2024年首位访华的美国高级官员。访问期间,耶伦在广州和北京与中国的国家高层领导、经济专家、教授及学生进行了广泛交流。
(4) 当地时间4月11日,美国、日本、菲律宾三国领导人在华盛顿举行历史性的首次峰会。会后发表《日菲美领导人共同愿景声明》,强调三国将在经贸投资、军事安全以及地区事务方面展开更深入的合作。此次峰会也是拜登政府推行单边主义,在印太地区推进“小多边”战略布局,服务于巩固美国为中心的轴辐同盟体系。
(5) 4月16日晚,中国国防部长董军应约同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视频通话,也是两国国防部长近 17 个月来的首次对话。董军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不容受损。
(6) 4月23日,特朗普会见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讨论了美日联盟对印太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和朝鲜带来的所谓挑战。随着特朗普在民调中重新领先,包括日本在内的多国政府显然希望与其增进关系,以维护与美国的双边关系。
(7) 4月24日,拜登正式签署了一项总额达950亿美元的对外援助法案。该法案也包括强制字节跳动剥离旗下应用TikTok美国业务的内容。法案给TikTok 上限至270天的时间寻找非中资买主,否则将在美国面临遭禁命运。对此,TikTok方面回应没有任何出售计划,将通过法律途径回击。
(8) 4月2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谈。王毅称,中美关系总体止跌企稳,但负面因素仍在上升积聚。中方对于中美关系的态度、立场、要求一以贯之,始终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发看待和发展中美关系。
(9) 4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晤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是后者一年内的第二次访华。
四月外交议题分析
【中美本月的一轨互动较去年更为频密。就在布林肯访华的前一天,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在北京会见了美国阿斯彭学会代表团,双方就共同落实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共识、推动两国关系稳定发展以及共同感兴趣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另一方面,美国在科技、经济、台海等问题上对中国继续步步紧逼。就在布林肯访华前夕,美国国会通过包括对台湾的援助法案等多个涉华法案,而美国媒体也曝出,华盛顿正在研究制裁措施将中国部分银行排除在全球金融体系之外,借此“阻止北京对俄罗斯军事生产的商业支援”。布林肯访华之前的短时间里,钢铝关税、美菲联合军演等议题相继成为热点。综上,美方一边期待中国对其面临的国际困局提供积极帮助,一边不停地进一步踩踏涉及中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红线。】
二、台海
(1) 4月14日至16日,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康达以及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贝莎兰对中国进行了访问。在此期间,他们在北京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美大司司长杨涛以及国台办副主任仇开明等中国高层官员举行了会晤。
(2) 4月17日,美1架P-8A反潜巡逻机过航台湾海峡并公开炒作。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战机对美机过航行动跟监警戒。
(3) 4月23日,美国参议院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总价值950亿美元的一揽子法案。该法案包括美军对乌克兰、以色列、台湾地区的军事援助。
(4) 4月24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了上述对外援助法案,包括向乌克兰提供约610亿美元的援助、向以色列提供超260亿美元的援助,以及向“印太安全”提供超80亿美元的援助。
(5)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称,美国将“采取一切措施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确保“台湾有事”永不会发生,将继续为台湾提供自卫手段。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坎贝尔称,美英澳之间的“奥库斯”潜艇协议将促进台海和平稳定。
四月台海议题分析
【除了在2025年《国防授权法案》里对台湾提供的军事资助明确列出了预算之外,美国在《2024会计年度综合拨款法》里也专门明确了为台湾提供的资金援助预算。台湾的“外事部门”已声明,新的法律将向台湾提供高达不少于3亿美元的“对外军事融资”,或者提供无需付费的军事救援。显而易见,随着台湾议题日渐成为中美两国竞赛的核心环节,四月后美国将持续介入该议题,试探中国红线。同期,欧洲与美国正在通过“双簧”的方式进行合作和协调。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显得复杂多变。虽然美方在不同场合强调《台湾关系法》和“六项保证”,但这些表态的可信度低。】
三、经贸
(1) 4月17日,拜登在访问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时指出,由于“不公平竞争”,美国需要大幅提高对中国钢铝产品征收的进口关税,呼吁贸易代表将关税从目前7.5%的平均水平提高两倍。
(2) 近日,特朗普表示,如果他在11月的总统选举中获胜,便将提名对冲基金巨头约翰·保尔森担任财政部长。保尔森最近为共和党举办了一场筹资5000万美元的活动,并明确表示反对美国与中国“脱钩”。
(3) 3.4月17日,美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发起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
(4) 4.4月28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美国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李强表示,中美两国经济深度融合,而特斯拉在中国的发展是中美经贸合作的成功范例。
四月经贸议题分析
【随着选举趋于白热化,中美经贸关系将在较大程度上收到大选影响。拜登会继续强调他的政治成就,主张继续“拜登经济论“,强调与盟友合作和在国内投资的重要性。拜登政府为了赢得国内蓝领工人,尤其是摇摆州工人的选票,会在经贸方面展现对中国的强硬态度,比如指责中国“产能过剩”、发起301调查、威胁加征关税等。】
四、科技
(1) 3月29日,美国商务部下属工业和安全局(BIS)发布实施额外出口管制的规定,于4月4日生效。这份166页的规定针对半导体项目出口,旨在使中国更难获取美国人工智能芯片和芯片制造工具。新规规定,对向中国出口芯片的限制也适用于包含这些芯片的笔记本电脑。
(2) 4月27日,美国国会正在考虑一项立法,旨在将中国大疆公司列入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黑名单。这一举措旨在阻止大疆无人机在美国的通信基础设施上运行,从而扼杀大疆在美国的大部分业务。目前这项法案得到了美国两党的一致支持,并被命名为“Countering CCP Drones Act”(《反中国无人机法案》)。
(3) 4月26日,布林肯在结束访华行程后,接受了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的专访。当被问及美国对华“芯片禁令”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两国竞争时,布林肯继续为美国推行“小院高墙”科技封锁策略辩护。
四月科技议题分析
【美国将继续加强在科技领域对中国的打压。以前说是“小院高墙”政策,未来可能会范围不断扩大,形成更加密集的“大院高墙”,从先进半导体扩大到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再到生物医学、清洁能源等技术领域。此后中美两国之间的科技竞争将更加白热化。科技角逐也必将带动新兴市场格局的重塑。美国将加大对于这些新兴市场的科技渗透,以期获得更多话语权,并改革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格局。】
作者|WPET美国研究团队
排版|吴思培
审核|智库编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