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政策专栏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周报(2024年第3期)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1月,人民日报专门就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做了特别报道。在新春之际,本文针对“让农民挑上‘金扁担’”这一话题,在党的理论方面做一简要梳理。
一、经济层面
(一)新发展理念
1.坚持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2.坚持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
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二、政治层面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为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最广泛就是要让全体人民都能参与,最真实就是必须能真正体现人民的意愿,最管用就是途径畅通、合理高效。
2.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具有密切关系。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本身就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提升执政能力水平、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过程之中,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我们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中国人民政府与人民具有密切关系。中国人民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秉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政府工作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为人民谋利益;我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科学型政府、高效型政府、阳光型政府,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坚持不懈做好事。政府加强自身建设,接受人民监督、树立政府权威,使政府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三、社会民生层面(二十大报告相关内容)
1.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2.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之一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社会民生层面要求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四、哲学层面
(一)唯物辩证法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尊重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用综合思维认识事物,着眼整体,又重视部分的作用,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是部分,多个人民的幸福生活构成更高层次的社会兴旺和繁荣富强,体现着部分构成整体;高层次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意愿影响政治决策,就体现着部分功能影响着整体功能,能更好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人民。
(二)唯物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唯物史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在新时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吴刘戈
排版|吴思培
审核|智库编审委员会
点击阅读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roJJRj2kfG6dL4HPIJQCc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