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外译路径

一、引言
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了科研圈的顶流关键词,在2024年的半年间,其相关论文数量在知网已达300多篇,主要涉及政治和经济领域。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下,以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应运而生。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特征,是生产力的质的飞跃,也是融合了数字时代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利于我国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和升级,最终在达到创新和质优的过程中实现先进的生产力。
然而,新质生产力目前还未能有广为接受的英语译文,在有道字典、百度翻译、CNKI学术词典里均无对应译文。一些主流的国内外媒体在对外传播时所采用的译文,只简单地逐字翻译,不免有些牵强,也容易使外媒费解。由此,本文将探讨适用于新质生产力及相关系列术语的得体译法。
二、新质生产力的定义
“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技术和领域的“新”,关键在生产力的“质”,即高效能和高质量。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创新的层面上是全方位的,包括制度和技术。在发展路径上,新质更关注全要素和资源的效率和质量,而传统生产力则更重视规模和数量扩张,是一种高度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生产力。产业结构上,新质生产力强调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如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在发展目标上,传统生产力侧重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但新质生产力只关注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和各地区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理论背景上,传统生产力更多基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但新质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的结合,体现了党的实践经验。
由此,在对外传播中国发展理念的同时,其译文也要尽可能地反映出新质力的科学内涵,从而让世界的外资企业了解、理解、接受、支持中国的发展政策,并吸引更多世界上的新质力型企业来华协同发展。
三、外译对新质力的作用
从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我们可以看到,外译对于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外译能推动新质生产力接触到全球好的科技知识、管理经验和商业模式。第二,好的外译还能促我国进新质生产力发现和参与到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中,从而检验和发展新质力的普遍适用性。第三,外译有助于使国内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和政策环境在国际传播,有利于国外政策的引进,集中推动我国政治的发展。第四,外译有助于培养、吸引国内企业的国际交流人才,使他们具有外译能力和国际视野,而这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力条件。例如,2024年兴起的中国大飞机制造业,其技术核心的突破,部分是依赖引进波音公司的工程师。这种中外人才合作的场景,就很考验外译能力。第五,好的外译还有利于提升中国新质生产力产品的品牌形象,提高国际知名度。最后,好的外译还利于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形成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
此外,好的译文有利于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不被世界的同质化所掩埋。例如我国的儒家的中庸思想和西方苏格拉底的the law of mean(平均法则,即中庸)就存在同质性。这势必会导致我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所属权上的劣势和话语权。然而,在翻译这类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时,这并非容易,需要考虑民族性、术语本身内涵、传播性。
四、新质力的外译法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次提出这个新名词后,Chinadaily(中国日报)对外称其为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一些外媒也普遍地采用“字面直译加双引号”的策略,来处理中国政治术语,除了给外文读者产生陌生感外,更多造成的是费解。美国财经新闻网Quartz,曾将新质力译为“new quality productivity”。然而,这也与政策术语本身“言简义丰”的特点有关,而中国读者在初读包含“新质力”的文章标题时也同样会感到陌生,其理解更多是基于标题里文章对该术语的解释。同时,多数读者也容易将其概念和高质量发展相混淆。效果上,它试图传达“新质生产力”强调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生产率提升的概念,但可能无法完全传达原术语的深度和广度。
“new productive forces” – 这个翻译可能更符合英语习惯,因为它去掉了“quality”这个词,避免了不自然的直译,符合“形容词+名词”的搭配。它依据的是对“新质”概念的简化,强调“新”的生产力。效果上,它可能更容易被英语读者接受,但可能会牺牲一些原术语的细节和丰富性,如“质”的内涵。
“transformative productive forces” – 这个翻译建议使用形容词“transformative”来修饰“productive forces”,以强调“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创新和变革。依据是对“新质生产力”内涵中创新和转型特性的理解。效果上,这种翻译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原术语的变革性和影响力,但可能会单一地强调“变”而忽略原文“新”和“质”的内涵。
译者也可以引入“高质量发展”(high-quality development)的概念,通过对比和已有相似术语间的区别,通过语境补充法来辅助读者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这个译文是由彭博社在解释“高质量发展”时使用的,虽然不是直接翻译“新质生产力”,但它提供了一个相关的语境。依据是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全面考虑,包括创新驱动、绿色能源等方面。效果上,它为理解“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背景,但作为独立术语的翻译可能不够具体。
“新质”新在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而质在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以及社会制度的创新和变革,而非以往地强调生产效率的提升。既然,其内涵强调产业结构和制度的进步,那为何不译为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和Evolved Productive Force?这样,advanced和evolved就能强调出该发展理念的先进性和进化升级。然而,先进和进化只是一种对趋势的评价,概念模糊,难以对应具体的产业的新和制度的质。因此,译文不可因力求精简而省略核心字,否则会缺少名词与概念间的对应性。
为增加“新质力”译文的流畅性和特殊性,“新”可变为前缀“neo-”,如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Age)。中外媒体在“生产力”的译文上,差异较大,外媒常用productivity,而中媒常用productive force。在内涵上,“productivity”一词直接关联到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即效率和产出。然而,“新质力”不仅关注效率,更关注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中煤的productive force强调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动力,与“新质力”所关注的新的经济驱动力相一致。因“新质力”的驱动力包含多种,生产力的译文应采用复数形式forces。由此可得,即符合术语风格又贴合“新质力”内涵特点的译文为neo-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五、总结
每种翻译都有其依据和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国际传播中,重要的是找到既能准确传达原意(信),又能被目标语言读者理解(达)和接受(雅)的翻译方法。一个好的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术语的字面意思,还要能够体现其背后的科学内涵和文化价值。中外媒体所采用译文的差异,体现了外媒对中国发展理念的理解偏差。通过准确、得体的外译,我们不仅能够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理念的理解和认同,还能够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国际空间。未来,我们应当继续深化对外译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和完善新质生产力等中国特色术语的外译策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张欢
排版|谢霄曈
审核|智库编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