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看!俄罗斯战略转向下的中俄合作新动向!
自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持续紧张。这种紧张氛围最终在2022年2月24日达到了沸点,随着北约东扩及顿巴斯冲突的加剧,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俄乌冲突正式爆发。随着冲突的持续,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和政治制裁,导致俄罗斯经济面临巨大压力。因此,俄罗斯加快了其远东开发的步伐,并逐步寻求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战略合作关系,以缓解西方制裁带来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对于中吉乌铁路项目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吉乌铁路项目从研究规划转向实质性建设;图们江出海口问题得到历史性突破——中俄共同声明将“继续就中国船只经图们江下游出海航行事宜开展建设性对话”。本文将首先聚焦上述合作的最新动态和相关国际反应,接着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俄罗斯远东开发的进程以及在此背景下中俄合作的演变。最后,本文将审视中俄合作背后的现实考量,并指出中方面对中俄合作机遇时仍应保持务实和理性。
01 项目聚焦
1 中吉乌铁路项目
中吉乌铁路项目全长约523公里,是中国与中亚互联互通的战略性项目,是三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标志性工程。1997年,“欧洲—高加索—亚洲运输走廊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首次提及建设中吉乌铁路。当年,中吉乌三国即就修建一条联通三国的铁路项目签署备忘录。自此,中方长期积极推动项目落实,但由于轨道标准、造价资金、路线方案众多、吉方态度反复等问题,项目长期处于搁置状态。
2022年9月,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中方强调要继续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各国发展战略和地区合作倡议对接。中吉乌铁路项目被纳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框架,项目也因此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峰会期间,三国签署《关于中吉乌铁路建设项目(吉境内段)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吉乌铁路项目正式重启。2023年2月,负责协调项目过境铁路建设的项目办公室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开设。2023年5月18日,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与吉尔吉斯斯坦交通和通信部部长捷克巴耶夫、乌兹别克斯坦交通部部长马赫卡莫夫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吉尔吉斯共和国交通和通信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交通部关于就中吉乌铁路建设项目(吉境内段)可行性研究三方联合评审达成共识的谅解备忘录》,标志着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已接近尾声。2024年6月6日,中吉乌三国政府间协定在北京签署,标志着项目从规划阶段转向实质性建设。9月24日,北京中吉乌铁路有限公司成立。9月28日,中吉乌铁路有限公司成立,吉尔吉斯斯坦总理扎帕罗夫出席了在比什凯克举行的揭牌仪式。

2 图们江出海口问题
图们江出海口问题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及多方利益纠葛,长期难以得到有效推动。中国自古以来是日本海沿岸国家,拥有图们江自由航行、进出日本海的历史权利。1886年中俄《珲春东界约》明确恢复了中国在图们江的通海权。然而,1938年日俄爆发了“张鼓峰战役”。冲突后,苏军实际控制了张鼓峰和沙草峰地区,并将控制区推进到图们江边,只给中国居民留下一条狭窄的“通道”;而日军强行封锁了图们江口,中国船只进出日本海的最后通道被切断。
1991年5月,中苏签署 《关于中苏国界东段的协定》,协定规定,悬挂中国国旗的中国船只可以经由“土”字碑以下的图们江进出日本海。1991年10月,联合国将图们江地区开发列为联合国重点开发项目,积极协调东北亚各国,设立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管理委员会,并先后召开了6次委员会会议。但是,由于地区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等因素,长期以来,俄罗斯对图们江区域合作项目兴趣较低,同时担忧一旦向中国提供图们江出海口,经俄罗斯远东港口的货物运输量将大幅降低,对俄远东的发展造成沉重打击。在朝核问题和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下,朝鲜对图们江区域的开发热情也后劲不足,在图们江出海权问题上,表面不反对,但行动上却并不积极。
对比之下,中国长期重视图们江区域的开发,致力于恢复图们江出海权。2009年11月,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2012年4月,国务院批准在吉林省珲春市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2014年5月,吉林省与俄罗斯苏玛集团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合作建设俄罗斯扎鲁比诺万能海港。2024年5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应邀对中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期间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声明》中明确指出:双方“将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就中国船只经图们江下游出海航行事宜开展建设性对话”。3个月后,应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米舒斯京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强于2024年8月20日至22日对俄罗斯联邦进行正式访问。在中俄总理第二十九次定期会晤期间,双方发表《联合公报》。《公报》再次强调:双方将“继续就中国船只经图们江下游出海航行事宜开展建设性对话”。这被视为图们江出海口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02 国际反应
关于中吉乌铁路项目,哥伦比亚大学哈里曼研究所旗下的欧亚网指出,尽管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早已计划建设该铁路,但进展一直缓慢,主要原因是融资问题。尽管三国领导人宣布成立了建设联盟,并声称所有细节问题都已解决,但关键的建设和融资细节仍未明确。
美国西点军校的现代战争研究所(MWI)则关注了罗先经济特区的战略地位及其对中美欧安全的影响。该机构认为,罗先经济特区不仅对中国,而且对美国和欧洲的安全也有重要影响。其地理位置特殊,毗邻太平洋和北极地区,成为连接东北亚和北极的重要节点。此外,中俄朝三边合作的潜力也被提及,尽管三国在历史和政治上存在分歧,但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安全需求促使他们寻求更多的合作。特别是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投资和战略意图,引发了美国的担忧,并促使美国思考如何维护自身在该地区的利益。
美国之音则关注了俄罗斯与朝鲜关系的加强及其对中美合作的影响。美国之音认为,中俄朝三方签署的防御协议引发了中美两国的担忧,因为这可能影响朝鲜半岛的稳定。中国对俄罗斯与朝鲜的合作表示了一定的焦虑,而美国则看到了与中国在这一问题上找到共同点的可能性。尽管中美两国在朝鲜问题上有共同利益,但目前的中美关系使得合作面临挑战。然而,专家们认为,中国对俄罗斯向朝鲜提供高精度武器的担忧可能为中美合作提供空间,尽管中美两国能否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仍存在不确定性。
日本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对中吉乌铁路项目保持了一定的关注。日本媒体《日本经济新闻》对此项目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吉乌铁路的建设将提升“中间走廊”的影响力,促进横跨大陆连接中国和欧洲的铁路网络建设,作为绕开地缘政治风险增大的俄罗斯和红海的替代路线,欧亚铁路网络备受关注。与此同时,图们江出海口的讨论也引起了日本较大的舆论关注。日方认为,如果中国打通图们江出海口,那么日本将面临巨大的安全挑战,他们担心中国可能会在图们江附近建立海军造船厂,对日本造成战略威慑。此外,日本媒体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认为中俄朝三国在日本海的合作可能会改变地区安全秩序,影响日本的地缘优势。
03 俄罗斯远东开发进程及与中国的合作
1 阶段一:1991年至2014年
自1991年以来,出于对强国地位的追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俄罗斯十分重视远东地区的开发,在不同时期均制定了相关的开发和发展计划。在远东开发过程中,俄罗斯也逐步强调和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合作开发。但是,由于客观经济支持不足、开发紧迫性不足、对远东发展仍存戒心等因素,前20年,总体上俄罗斯在远东开发方面进展缓慢。
1996年4月15日,俄联邦政府批准了首个东部地区开发的专项纲要——《1996-2005年远东和外贝加尔社会经济发展联邦专项纲要》。但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处于经济转轨初期的俄罗斯国内经济持续恶化,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以支持专项纲要的实施。接着,在此纲要的基础上,2002年,俄罗斯批准实施了《1996-2005年和2010年前远东与外贝加尔社会经济发展联邦专项纲要》。新的专项纲要“更加重视远东地区与毗邻国家首先是中国边境地区的经贸合作”。2007年11月,俄罗斯出台《2013年前远东与外贝加尔社会经济发展联邦专项纲要》。虽然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此专项纲要也因资金不足未能得到完全落实,但是,它展现了,在“梅普组合”时期,俄罗斯继续将推进东部地区开发和发展作为既定目标。在21世纪之前,虽然中俄双方已于1996年宣布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是,两国经贸关系明显落后于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
2009年9月,为协调实施中俄地区发展战略,中俄两国共同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此合作规划纲要标志着中俄双方在这一区域进入“以大(项目)带小”、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一轮经济合作期。此外,这一纲要也被认为是——在俄欧经济联系相对饱和与欧洲部分的战略空间面临一再压缩的背景下,俄罗斯借由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契机,由西向东进行的渐次转移。这一背景下,俄罗斯于2009年年底和2010年10月先后出台了《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2020年前西伯利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其中,2009年《发展战略》再次强调了远东和贝加尔地区对外合作的重点是与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其中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合作是优先方向之一。
2 阶段二:2014年至2022年
2014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致使地缘政治局势尖锐化,美西方国家集体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经济制裁,俄罗斯的战略空间面临进一步挤压。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加快了“向东看”的步伐,接连出台了《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规划》(2014)、《超前发展区法》(2014)和《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法》(2015)等地区发展规划。同时,俄罗斯更加重视通过扩大与毗邻东北亚国家的合作加速远东开发。同时,2015年5月19日,普京签署总统令,宣布每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东方经济论坛(EEF),以促进远东地区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同年,中俄双方签署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次年,中蒙俄三国共同制定了《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2018年,中俄双方批准了《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2018-2024年)》。2017年11月7日,在圣彼得堡举行第二十一次定期会晤期间,中俄总理决定在此定期会晤机制框架下,建立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贝加尔地区政府间合作委员会。地区合作的机制化凸显了中俄合作进程的深化以及俄罗斯对开发远东地区的重视。但是,这一时期,俄罗斯仍在努力通过修复与老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的关系,缓和因乌克兰危机而受损的俄欧关系。

3 阶段三:2022年至今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俄罗斯全面加快“向东看”。普京在历届东方经济论坛上的发言无不彰显着这一转向。时年9月,普京在第七届东方经济论坛上表示,俄罗斯正面临美西方在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挤压,并“对比性地”指出亚太地区互利合作的经贸关系和充满活力的发展趋势。次年的第八届论坛上,普京将远东崛起称为俄罗斯在整个21世纪的绝对优先事项。今年,在第九届论坛上,普京再次强调远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发展。
同时,俄罗斯在此框架下继续深化与中国的合作。东方经济论坛也和中俄博览会一同被列为中俄共同推进远东地区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今年5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中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这是普京再次当选并正式就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后的首次海外访问。期间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声明》明确指出:双方将“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优惠制度框架下按照市场化、商业化原则加强投资合作,开展工业、高科技产业合作生产”。
俄罗斯还主动深化与中国在金砖国家框架下的合作。俄罗斯作为今年金砖国家的轮值主席国,访华期间,普京总统邀请习近平主席出席10月份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喀山峰会。7月,第十届金砖国家议会论坛期间,普京总统会见中国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赵乐际,并表示期待中国国家主席出席喀山峰会。9月,普京总统会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时再次表示热切期盼中方出席峰会。10月10日,俄罗斯总统助理乌沙科夫向记者表示,俄罗斯正在以最积极的方式准备喀山峰会,这将是俄罗斯有史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外交活动。俄罗斯与金砖国家领导人喀山峰会相关的一系列举动显示,俄罗斯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合作,尤其是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共同推动金砖国家组织的发展。
2024年9月21日,中俄海警联合组成联合舰艇编队抵达北冰洋,这是中俄海警舰艇编队首次赴北太平洋和北冰洋进行联合巡逻,也是中国海警舰艇首次进入北冰洋海域。此前,俄罗斯即多次邀请中国加入北极航道的建设。2015年,中俄总理第二十次定期会晤期间达成“加强北方海航道开发利用合作,开展北极航运研究”的共识。2017年12月的年度新闻发布会上,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式提出邀请中国参与建设北极交通走廊,打造“冰上丝绸之路”。2023年10月,普京总统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从明年开始,北方海路全线冰级货船将全年通航”,并邀请各国一同开发。今年5月,中俄《联合声明》强调,要“将北极航道打造成为重要的国际运输走廊”;8月,在中俄总理第二十九次定期会晤期间,中国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与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总经理利哈乔夫共同签署了议定书,宣布正式成立中俄北极航道合作分委会,扩大北极互利合作。挪威诺德大学旗下的极北物流中心发布报告称,今年通过北极航道的货物运输量预计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今年1到9月份,约95%的货物量由中俄贸易产生。

此外,如前所述,由于担忧中吉乌铁路项目可能削弱其在欧亚大陆的铁路运输作用、损害其经济利益、甚至产生地缘政治和安全影响,俄罗斯长期对该项目持保留态度。俄乌冲突爆发后,美西方对俄的制裁和孤立使其需要从欧亚大陆内部寻找新的交通运输能力增长点,以及其愈发迫切的远东开发目标也需要寻求周边国家的支持。因此,2022年,俄总统普京借由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释放出不再反对该项目的信号。中吉乌铁路项目得以加速落实。俄乌冲突下俄罗斯全面“向东看”的转向也为中国打通图们江出海口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04 深度剖析
1 理性审视中俄合作背景下的经济项目机会与挑战
近年来,俄乌冲突及其引发的国际制裁使俄罗斯面临前所未有的孤立,在西方封锁和日本不友好的夹击下,俄罗斯开始向中国寻求更广泛的合作。从远东开发到中吉乌铁路的建设,俄方逐渐向中国开放这些长期以来谨慎对待的领域。对于我国而言,在表示高度赞赏的同时也需要保持理性审视,深入分析其中的潜在问题和挑战。
2 中俄合作背后的现实考量
首先需要认识到,俄罗斯此举并非出于主动意愿,而是被迫而为之。面对西方的全面制裁和东方日本的外交压力,俄罗斯四面楚歌,不得不向中国靠拢。从历史上看,俄罗斯始终对中国在远东地区的活动持保留态度。即使在普京执政时期,这种谨慎态度仍未消失。普京的核心智囊之一,亚历山大·杜金,过去一度对中国持有不友好态度,直到近年来外部环境恶化,他才调整论调开始谈中俄合作。尽管当前俄罗斯被迫向东,但西方国家与俄罗斯关系回暖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一旦俄乌冲突结束,西方对俄制裁放松,中俄合作的深度与进度势必受到影响。此外,俄国国内民众对西方仍有向往之情,外网一些采访显示,俄国普通民众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更倾向西方。这种深层次的认同差异,反映了俄国精英阶层和普通民众并不真正认同向东转的政策,这也为中俄未来合作带来了不确定性。
3 中吉乌铁路的政治经济博弈
中吉乌铁路项目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此前多年里,俄罗斯一直试图限制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将中亚地区视为其后院,对该项目持谨慎态度。此次俄罗斯态度有所松动,但新的挑战随之而来。项目中的关键合作方吉尔吉斯斯坦,连区区二十亿美元的项目资金都难以筹措。该国甚至尝试向德国借贷以填补资金缺口,此举也试图引入外部势力平衡中俄的影响力。
4 远东开发中的不确定性:图们江出海口
在远东开发问题上,图们江出海口的俄朝友谊大桥成为关键节点。中国有资金、技术和意愿重修该桥,以促进大型航运的发展。然而,俄罗斯和朝鲜在该问题上的态度依然不明朗。虽然在2024年5月的中俄联合声明中,俄罗斯表示愿与朝鲜就中国船只经图们江下游出海航行开展建设性对话,但目前没有迹象表明朝鲜方面已对此问题做出回应,也未见俄罗斯在重建大桥上的实质性动向。当前朝鲜半岛局势紧张,朝鲜政府显然优先考虑安全问题,这使得远东开发和图们江航运问题的解决充满变数。
图们江项目的关键不仅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可行性,更在于俄罗斯和朝鲜的政治态度及外交优先级。这些变数可能长期存在,一旦俄罗斯的外部政治环境或朝鲜的内部安全局势发生变化,远东的开发前景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5 在国际利益中保持理性和务实

综上所述,我国在面对中俄合作机遇时,应保持理性和务实的态度。从中国的国际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合作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其中的潜在风险。中国应秉持互利合作共赢的精神,同时坚定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对于可能影响合作成果的不确定因素,应有充分的准备,灵活调整策略,以确保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