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战火,意外的和平:2025年印巴冲突的惊人转折
01 引言
2025年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因克什米尔问题陷入新一轮严重对峙,引发全球高度关注。冲突的导火索是4月22日发生在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的恐怖袭击,造成26名游客和一名当地人丧生。印度指责巴基斯坦支持恐怖组织“抵抗阵线”(TRF),并于5月7日发动代号为“朱砂行动”的空袭,打击巴基斯坦和巴控克什米尔境内的九个目标,称其为“恐怖基础设施”。巴基斯坦否认指控,声称击落6架印度战机,包括三架法国制造的阵风战斗机,并于5月10日对印度26个地点发起正式军事行动,标志着冲突显著升级。两国关闭部分领空,导致全球航空业受严重影响,航班取消和延误频发。巴军方声称通过网络攻击使印度70%的电网瘫痪。然而10号傍晚,印巴两国又迅速达成停火协议。
这场冲突的三个阶段均出乎意料。
- 意外的爆发:尽管两国常因恐怖事件和边境摩擦发生争端,如2019年普尔瓦马袭击后的巴拉科特空袭 ,但此次冲突迅速升级为全面军事对抗,超出预期。
- 意外的军事进程:外界普遍认为双方军事力量势均力敌或印度略占优势,但巴基斯坦却击落多架印度战机,包括“阵风”战机,并在之后更是摧毁印军S-400,击落大量印军无人机,显示出意外的军事优势。
- 意外的停火:就在巴基斯坦于5月10日宣布对印全面军事行动后,仅一天内双方即达成停火,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这是一场意外的冲突、以意外的事件为开端,以意外的过程呈现,最终以意外的停火为结局。

02 全球媒体与分析的关注点
此前,国际社会对本轮印巴冲突的报道和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军事行动与升级风险
印度于5月7日发动的“朱砂行动”是自1971年印巴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跨境空袭之一。印度声称打击了“恐怖基础设施”,但巴基斯坦称袭击造成31人死亡,包括平民和儿童。巴基斯坦军方宣称击落五架印度战机,并展示疑似战机残骸,尽管印度否认这些说法。5月10日,巴基斯坦对印度26个地点发起正式军事行动,目标包括军事设施和基础设施。印度随即报复,声称摧毁巴基斯坦在查谟附近的哨所和恐怖分子发射台。印控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及周边地区发生激烈交火,印度激活地对空导弹系统。巴基斯坦使用了无人机和导弹,印度则声称击落多架无人机并摧毁巴方防空雷达,凸显冲突的技术升级。
2 核风险与国际担忧
作为核武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引发全球对核升级的担忧。尽管双方均表示行动“克制且不升级”,但核武器的存在使任何冲突都具有高风险。巴基斯坦5月10日的主动进攻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担忧。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大国呼吁双方克制,避免局势恶化。
3 水坝与水资源争议
冲突的一个关键焦点是印度暂停《印度河水条约》并操作水坝减少对巴基斯坦的水流。印度于5月4日降低巴格利哈尔水坝的泄洪闸,导致杰纳布河下游水流减少约90%,严重威胁巴基斯坦农业。巴基斯坦称此举为“战争行为”。5月8日,印度因降雨导致水位上升和国际压力,重新开启巴格利哈尔和萨拉尔水坝的部分闸门,恢复部分水流。然而,印度暂停水条约的立场未变,未来干季可能再次加剧争端。

4 航空与经济影响
冲突导致两国关闭部分领空,严重影响全球航空业。5月9日,印度关闭了32个机场,取消了超过百架次航班;巴基斯坦暂停了卡拉奇、拉合尔等主要机场的运营长达数小时。国际航空公司如汉莎航空、新加坡航空等被迫绕行,增加飞行时间和成本。
5月8日,卡拉奇证券交易所KSE 100指数重挫7.29%,创5年来最大单日跌幅,。5月7日,印度Nifty 50指数转为上涨,现涨0.2%,反映投资者对其经济的相对信心。
5 国际调解努力
国际社会试图通过外交途径缓解紧张局势。联合国、中国、七国集团呼吁双方克制,通过对话解决问题。欧盟外交事务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与两国外长通话,敦促双方保持克制。俄罗斯提出调解建议,法国和德国也表达关切。土耳其和伊朗支持巴基斯坦的调查要求,增加了印度的外交压力。巴基斯坦5月10日的军事行动使调解更加复杂,但大国协调可能仍促成停火。
尽管全球媒体聚焦于军事、核风险和水资源争议,但对印度和巴基斯坦国内压力的关注较少。国际对军事升级的担忧如何转化为国内政治压力,以及公众情绪如何影响政府决策,是理解冲突全貌的关键。以下将深入探讨两国国内动态及其对冲突走向的影响。
然而,在冲突进程中两国内部各自存在压力也不容忽视。
03 印度国内压力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和印度人民党(BJP)在此次冲突中面临多重国内压力,这些压力既推动了强硬政策,也因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而加剧。
1 民族主义情绪与政治压力
帕哈尔加姆袭击引发印度公众强烈愤怒,尤其是袭击针对印度教游客,激化了宗教和民族主义情绪。极右翼团体如希瓦吉之军(Shiv Sena)、世界印度教委员会(Vishva Hindu Parishad, VHP)呼吁抵制穆斯林和克什米尔人,甚至威胁报复行动。这些团体在莫迪政府治下享有较大自由度,增加了政府采取强硬措施的压力。莫迪在4月24日的比哈尔集会上承诺“追捕恐怖分子到天涯海角”,以安抚核心选民。巴基斯坦5月10日的军事行动进一步刺激了民族主义情绪,X平台上部分民众支持印度报复,但也有人质疑空袭效果。
此次袭击暴露了莫迪政府在克什米尔“正常化”政策的失败。自2019年废除克什米尔特殊地位以来,莫迪宣称该地区恢复和平,但袭击和后续冲突打破了这一叙事。若无法有效应对巴基斯坦的进攻,莫迪可能被反对派和选民指责软弱,损害其强人形象。
2 1962年中印战争的影子
2025年的印巴冲突与1962年中印战争时期有显著相似之处。1962年,印度主动挑起与中国的边境冲突,但因战略误判和准备不足惨败,导致尼赫鲁政府因未能捍卫国家尊严而陷入政治危机。同样,当前冲突由印度主动发起,试图回应帕哈尔加姆袭击。然而,局势并未如预期发展。巴基斯坦声称击落6架印度战机,并于5月10日对印度26个地点发起军事行动。印度声称摧毁巴基斯坦哨所和发射台,但尚未证实是否占据优势。
莫迪政府的执政基础高度依赖印度教民族主义,类似尼赫鲁通过民族自豪感凝聚支持的策略。莫迪通过废除克什米尔特殊地位、推动印度教文化议程等政策,巩固了民族主义选民的支持。然而,帕哈尔加姆袭击和巴基斯坦的军事回应暴露了印度的漏洞,激起公众对强硬回应的期待。
此前有传闻印度封锁了国内媒体和社交网络上印军在前线失利的消息。从印度国内看,印主流媒体(如《印度时报》)对空袭结果和战机损失的报道还算较为克制,主要引用官方声明,可能反映政府试图淡化军事失利的努力。社交媒体上也充斥着自信,充满了对巴击落印军机的质疑。但随着更多国内外信息的披露,不少印度人开始不再盲目乐观。
类似的事情2019年也发生过,印度战机被击落、飞行员被俘后,政府初期也试图控制叙事,直到巴基斯坦发布视频才被迫承认。当前,社交媒体的普及使信息封锁更难实现,X上已有用户质疑印度空袭效果。
巴基斯坦5月10日的军事行动进一步加剧了莫迪政府的困境。若军事失利(如战机被击落或基础设施受损)被证实并广泛传播,莫迪的执政基础可能面临严重威胁。印度教民族主义选民可能因政府未能兑现“强硬反恐”承诺而失望。反对党,如国大党(INC)和区域性政党尽管在一开始展示了对政府军事行动的支持,但在一系列失利后也开始质疑莫迪的克什米尔政策和军事决策。一旦局势进一步恶化,他们可能利用军事失利攻击莫迪政府的治理能力,包括经济管理、外交政策以及对民族主义承诺的兑现。尤其是在印度寻求通过贸易协定提升全球地位的背景下,军事失败可能削弱莫迪的强人形象,引发类似1962年尼赫鲁政府那样的政治危机。
尽管莫迪政府投入巨资采购阵风战机、S-400防空系统等装备,但印度军力仍未完全准备好与巴基斯坦进行大规模冲突。若巴基斯坦通过信息战放大印度失利(如公布战机残骸或受损设施视频),莫迪政府可能面临更大的国内压力。

3 经济与国际形象
印度正寻求通过贸易协定和全球投资提升国际地位。冲突可能干扰与美国的贸易谈判,影响印度作为“贸易战避风港”的形象。航空业中断和军事开支可能拖累经济增长,但印度股市表现相对稳定。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可能加剧经济不确定性,若冲突持续,印度可能面临更大经济压力。莫迪需要在国内强硬形象与经济稳定之间找到平衡。
03 巴基斯坦国内压力
巴基斯坦政府同样面临复杂的国内压力,经济危机和政治不稳定使其在冲突中需谨慎权衡,但5月10日的军事行动显示其军方的强硬姿态。
1 经济危机与股市下跌
巴基斯坦正经历数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高企,过去一年一直依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救助,食品价格年均上涨30%,公众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不满远超对战争的关注。卡拉奇证券交易所KSE 100指数自帕哈尔加姆袭击以来下跌超6%,在5月7日印度空袭当天暴跌5%以上,5月10日军事行动后继续承压。这一下跌反映了投资者对经济稳定性的担忧。印度暂停《印度河水条约》对巴农业的威胁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压力,尽管5月8日水流部分恢复,但担忧一直存在。
2 政治不稳定
自2022年伊姆兰·汗被罢免以来,巴基斯坦政治局势动荡。汗的支持者遭到镇压,数千人被监禁,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下降。军方传统上享有广泛支持,但在近期政治干预中声誉受损。5月10日的军事行动可能暂时提振军方威望,回应公众对印度空袭的愤怒,但若冲突导致经济进一步恶化或军事行动失利,军方可能面临更大的公众压力。
3 公众反战情绪
与印度不同,巴基斯坦公众对战争普遍持并不狂热,甚至有些持反对态度。民众对通货膨胀、失业和政治体制的不满远超对边境冲突的兴趣,大学校园和家庭讨论中充斥着经济担忧而非战争热情。 社交媒体上出现嘲讽战争的迷因,例如X平台用户分享的“还没为战争熨好衣服”段子,反映公众对官方战争修辞的冷漠。 旅游业因冲突受损,克什米尔地区旅游业(占当地GDP近7-8%)在帕哈尔加姆袭击后陷入停滞,航空业也因领空关闭而损失惨重。 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居民因恐惧印度报复,关闭1000多所宗教学校并准备泥墙掩体,显示对战争的深切担忧。 5月10日巴基斯坦对印度26个地点的军事行动可能进一步加剧公众对经济恶化的恐惧,尤其是在卡拉奇股市下跌超6%和IMF救助背景下,限制政府持续升级冲突的能力。

4 军方角色
巴基斯坦军方在此次冲突中扮演关键角色。陆军参谋长赛义德·阿西姆·穆尼尔公开承诺对印度行动作出回应,5月10日的进攻显示了军方的主动性。然而,军方也需考虑国内经济和公众情绪,避免因战争导致支持率下降。无人机和导弹的使用表明巴基斯坦军力升级,可能改变未来冲突模式。
5 内部分裂和反对势力
巴基斯坦长期指控印度资助俾路支解放军(BLA)和其他分裂组织以削弱巴基斯坦的区域稳定。此前,莫迪在演讲中公开提及俾路支问题,暗示支持当地“人权”运动,被巴基斯坦视为干涉内政。在帕哈尔加姆袭击后,印度可能加大对俾路支地区的渗透,通过情报行动间接支持俾路支分裂势力,以在克什米尔争端中对巴基斯坦施压。
此外,印度一直被指控通过情报机构或外交渠道与巴基斯坦反对党(巴基斯坦人民党PPP或正义运动党PTI),如PTI领导人伊姆兰·汗的团队秘密接触,试图通过资助或宣传支持其反政府活动以影响巴基斯坦内部政治,削弱现政府的对印强硬立场。1971年印巴战争前,印度支持东巴基斯坦(现孟加拉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包括与反对派领导人接触,显示印度有利用巴基斯坦内部政治矛盾的先例。
05 停火:印巴两国本身的态度>国际斡旋
在本轮冲突中,国际社会对事件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有多个主要行为体进行调解。然而,国际斡旋虽有一定作用,但并非决定性因素。美国总统特朗普声称美国促成了停火,但印度官方否认第三方主导,强调印巴双边沟通的关键性。其他国家如联合国、欧盟和俄罗斯仅发表了呼吁缓和的声明,未采取实质性干预措施。
最终停火的主要原因还是两国均无意进行全面战争,最终在陷入“骑虎难下”的局面后迅速寻求退出,各自宣布“胜利”以稳定国内局势。冲突的意外性、国内压力、经济考量以及核威慑的现实迫使两国在短时间内达成停火。
1 计划之外:缺乏全面战争动员
两国在冲突期间均未进行全面军事动员,显示出对大规模战争的谨慎态度。军事动员通常包括大规模部队调动、预备役征召、全国性战时经济调整以及后勤体系的全面启动,而此次冲突中这些迹象均未出现。
· 印度方面:印度在帕哈尔加姆恐怖袭击后迅速发起“朱砂行动”,但行动规模有限,仅涉及空袭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境内的九个目标。印度军方虽在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加强了防御措施,如激活地对空导弹系统和进行民防演习,但未见大规模部队调动或全国性动员的迹象 。印度国防部发言人明确表示,行动针对“恐怖基础设施”,不涉及全面战争准备。此外,印度未启动预备役或调整国内经济以支持长期冲突,表明其目标是有限的报复而非全面对抗。
· 巴基斯坦方面:巴基斯坦在5月10日对印度26个地点发起报复性军事行动,动用了无人机和导弹,显示出一定的军事主动性。然而,这些行动仍属局部报复性质,未涉及全国性军事动员。巴基斯坦军方未大规模调动地面部队,也未在全国范围内征召预备役或调整经济资源以支持长期战争 。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赛义德·阿西姆·穆尼尔在5月9日的声明中强调行动为“对印度侵略的必要回应”,而非全面战争的开端。经济危机和高通胀进一步限制了巴基斯坦进行全面动员的能力,卡拉奇证券交易所KSE 100指数在冲突期间下跌超6%,反映了经济对战争的敏感性。
2 一场意外:印度的有限目标
印度的“朱砂行动”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针对恐怖主义基础设施的有限反恐行动,而非全面战争的开端。印度官方的声明和行动设计反映了其试图在国内压力下采取强硬姿态,同时避免冲突升级的意图。
· 官方定位:印度外交部在5月7日“朱砂行动”后发表声明,强调空袭是“集中、适度和非升级性的”,目标为“恐怖基础设施”,旨在回应帕哈尔加姆恐怖袭击。印度国防部长拉吉纳特·辛格在5月8日进一步表示,行动是“外科手术式打击”,不针对巴基斯坦主权或平民 。这些声明表明,印度最初的战略目标是安抚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而非挑起全面冲突。
· 逐步升级的被动性:帕哈尔加姆袭击引发了印度公众的强烈愤怒,特别是针对印度教游客的袭击激化了宗教和民族主义情绪。莫迪政府面临来自极右翼团体的压力,要求采取强硬措施。然而,“朱砂行动”后的局势发展超出了预期,巴基斯坦声称击落印度战机并于5月10日发起报复性军事行动,迫使印度陷入被动应对的局面。印度官方的多份声明中可以看出,印度不希望局势进一步恶化,行动始终以“克制”为原则。这表明,印度在冲突升级过程中是被动应对,而非主动寻求全面战争。

3 两国意愿:直接沟通的作用
停火协议通过两国军事行动总指挥(Director General of Military Operations,DGMO)的直接沟通达成,凸显了双边机制在危机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国际斡旋虽有一定象征性意义,但并未起到实质性作用。
· DGMO沟通机制:2025年5月10日下午3:35,巴基斯坦DGMO致电印度同行,双方在不到两小时的沟通后达成停火协议,自下午5点起停止所有陆、空、海军事行动。印度外交秘书维克拉姆·米斯里在当晚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停火协议是“两国军事指挥官直接沟通的结果,无需第三方斡旋”。这一机制源于2003年印巴停火协议的框架,旨在通过热线电话快速化解边境危机。
· 国际斡旋的有限作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5月10日声称美国促成了停火,称其通过“强有力的外交”推动了协议 。然而,印度官方否认第三方主导,强调停火是双边沟通的结果。美国国务院仅在5月7日和5月9日发表声明,呼吁双方“保持克制”,未见具体调解行动。其他国际行为体,如联合国、欧盟、俄罗斯和中国,也仅限于发表类似声明,未采取实质性干预措施。例如,欧盟外交事务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与两国外长通话,但未促成具体协议。
直接沟通的成功得益于两国对核风险的共同认知和危机管理的成熟机制。DGMO热线为双方提供了快速澄清意图和协调停火的渠道,避免了误判导致的进一步升级。国际斡旋的有限作用反映了印巴冲突的区域性特征,外部力量难以直接干预两国核心利益的争端。此外,特朗普的声明可能更多是为了国内政治宣传,而非反映实际外交成果。
06 结论
2025年印巴冲突由帕哈尔加姆恐怖袭击引发,迅速升级为严重军事对抗,但通过双边停火协议迅速缓和。这一事件凸显了南亚地区的脆弱和平及军事误判的潜在风险。停火的达成表明两国认识到潜在核冲突的灾难性后果及直接沟通的重要性。
然而,克什米尔争端和恐怖主义指控等根本问题依然存在,近期印巴边境地区仍时有零星冲突发生,为双边关系增添了复杂性。实现长期稳定需要持续的外交努力,以解决这些深层问题并建立互信。国际社会虽呼吁缓和,但停火主要依赖双边机制,凸显了印巴在危机管理中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