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停火90天:剧中还是剧终?
2025年5月12日,中美发表《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反映了两国在当前复杂国际经贸环境下寻求合作与对话的努力,标志着紧张局势的暂时缓和。然而,知识产权争端、贸易失衡及国家安全等核心问题尚未解决,表明这一停顿可能只是短暂的幕间休息,而非最终落幕。本文深入剖析特朗普关税战略的动机、其政策背后的思想影响、日内瓦协议的意义,以及中美贸易关系的潜在发展路径。
01 特朗普究竟在追求什么?
1 诸多表象
关于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原因,存在多种不同说法。美国政府提出了若干官方理由,同时各类媒体和智库也给出了诸多分析判断。现需对这些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 经济原因:
- 减少贸易逆差:特朗普认为美国与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如2023年超1万亿美元)损害了美国经济,关税旨在减少进口,促进国内消费
- 保护美国制造业:通过提高中国商品价格,保护美国制造业和就业机会,抵御中国非市场政策的影响;
- 鼓励回流:消除企业在海外生产并销往美国的激励,促使制造业回流美国;
- 筹码谈判:关税作为杠杆,迫使中国在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和采购承诺(如2020年“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的2000亿美元采购)上让步;
- 提高财政收入:部分分析认为,关税可能为政府带来额外收入,尽管实际效果因经济成本而受限。
· 国家安全原因:
- 毒品走私(芬太尼):特朗普政府宣称关税是为了应对中国未能有效控制芬太尼前体化学品流向的问题,威胁美国公共安全;
- 供应链安全:减少对外国(尤其是中国)控制的关键产业供应链依赖,保护国家安全;
- 知识产权与技术转让:解决中国在知识产权“盗窃”和强制技术转让的行为,保护美国技术优势。
· 地缘政治与战略原因:
- 施压中国:关税作为地缘政治工具,针对中国在人权、领土争端和全球影响力扩张的行为施加压力;
- 经济解耦:部分智库认为,关税可能旨在减少中美经济相互依赖,推动供应链多元化;
- 互惠与公平:特朗普强调中国对美国商品征收更高关税,要求“互惠”贸易关系。
· 政治原因:
- 国内政治支持:通过对华强硬政策,迎合对华持怀疑态度的选民,巩固政治基础;
- 政治杠杆:利用关税施压其他国家解决非贸易问题,如移民或毒品走私
· 回应中国行为:
- 反制中国对美国商品加征的125%关税,维护美国在贸易战中的主动权。
以下表格总结了这些原因及其来源:
2 真正原因与障眼法的深入分析
为区分特朗普的真正动机与可能的障眼法,我们结合其公开言论、政策实施、外部分析和经济数据进行深入探讨。
(1)真正的原因
· 保护主义与贸易逆差:
-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理念贯穿其政治生涯,他多次批评中国通过非市场政策(如汇率操纵、补贴)导致美国制造业衰退和就业流失。例如,白宫事实摘要指出,2001年至2018年间,中美贸易逆差导致美国370万个就业岗位流失。特朗普似乎真诚相信关税能扭转这一趋势,保护美国工人。
- 他在2025年4月2日“解放日”演讲中强调,关税将迫使贸易伙伴“公平对待”美国,反映了他对互惠贸易的执着。尽管经济学家质疑关税的有效性(如导致消费者成本上升),特朗普的言论和政策一致性表明这是其核心信念。
- 此外,特朗普对知识产权盗窃的关注也较为真诚。他多次公开批评中国在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行为,这与白宫文件和第一任期政策(如301条款调查)一致。
· 谈判筹码:
- 特朗普的谈判风格以高压著称,关税是其惯用工具。CSIS分析指出,特朗普将关税视为“杠杆”,用于迫使中国在贸易谈判中妥协。例如,他在第一任期通过关税促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 2025年,特朗普继续这一策略,试图通过145%的关税迫使中国重启谈判。特朗普在4月9日玫瑰园演讲中提到,关税是对中国“非货币壁垒和其他欺骗行为”的回应,显示其将关税视为实现公平贸易的手段。
· 鼓励回流与保护产业:
- 特朗普真诚希望通过关税鼓励制造业回流美国。CSIS指出,他认为关税能消除企业在海外生产的激励,促使企业将工厂迁回美国。例如,他曾威胁对将生产转移至海外的约翰·迪尔公司加征关税。
- 保护国内产业(如钢铁)也是其核心目标。2017年的钢铁关税表明,特朗普愿意通过提高进口成本支持不具竞争力的产业,尽管这增加了下游产业的成本。
(2)可能的障眼法
· 国家安全(芬太尼问题):
- 特朗普政府将芬太尼走私列为关税理由之一,声称中国未能控制前体化学品流向。但这一理由的逻辑性较弱:145%的关税覆盖所有中国商品,而非针对特定化学品,且毒品走私问题需要国际合作而非单边关税。
- 路透社报道指出,中国认为美国以芬太尼为借口“滥用关税”,是“典型的霸凌行为” 。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关税对毒品问题的直接影响有限,更多是政治宣传工具。
- 此外,特朗普在2025年5月6日提到“中国希望就芬太尼问题谈判”,但中国外交部否认双方就关税进行任何协商,表明芬太尼可能被用作公众支持的借口而非核心动机。
· 互惠与公平:
- 特朗普强调中国对美国商品征收更高关税(如汽车关税差异),要求“互惠”贸易关系。但CSIS分析指出,互惠的实际实施复杂,可能更多是宣传口号而非核心目标。例如,美国和中国的经济结构差异使得简单对等关税难以实现,且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并未显著缩小贸易逆差。
- 特朗普在玫瑰园演讲中提到,关税是对中国“非货币壁垒和其他欺骗行为”的回应,但未具体说明如何实现互惠,表明这一理由可能更多是为政策辩护 。
· 经济脱钩:
- 虽然部分智库和国会议员支持通过关税推动中美经济脱钩,但特朗普的公开言论并未明确以此为目标。更多是美国会长期战略,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更聚焦于即时经济利益和谈判优势。
- 然而,关税的实际效果可能间接促进供应链多元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这更像是副产品而非主要意图。
· 财政收入:
- 特朗普曾声称关税可为政府带来巨额收入,甚至“支付”减税计划。但分析显示,15%关税在2025-2034年间可产生3.9万亿美元收入,但经济成本(如增长放缓、就业减少)将抵消部分收益。特朗普的乐观估计可能夸大了关税的财政作用,表明这更多是政治说辞而非核心动机。
3 特朗普的真正意图
若国家安全和互惠等理由是障眼法,特朗普的真实意图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经济施压与谈判优势:通过高额关税削弱中国经济,迫使其在贸易协议中妥协。特朗普可能希望通过关税迫使中国兑现采购承诺或开放市场。
· 地缘政治主导:尽管脱钩不是直接目标,但关税加剧了中美地缘政治紧张,可能间接削弱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虽然特朗普误判了中国对关税的抵抗能力,但其政策仍可能重塑全球供应链。
· 国内政治红利:关税政策不仅是经济决策,也是政治表演。特朗普通过对华强硬姿态迎合选民,尤其是中西部制造业地区的支持者。关税在政治上为特朗普赢得了选民支持,尽管经济效果不佳。
· 重塑全球贸易格局:特朗普可能希望通过关税重新定义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角色,减少对多边贸易体系(如WTO)的依赖,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双边贸易框架。
02 特朗普关税主张的思想根源探析
1 特朗普经济政策的影响者
特朗普非经济专家,其政策可能主要受顾问团队影响。根据多方报道,斯蒂芬·米兰和彼得·纳瓦罗是其中最关键的两位。
· 斯蒂芬·米兰:作为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米兰的论文《全球贸易体系重构用户指南》于2024年11月发布,讨论了通过关税解决贸易逆差和美元估值的问题,并将世界贸易体系分为“绿色”“黄色”“红色”经济区。这与特朗普2025年4月3日宣布的关税措施一致,包括对所有国家征收10%关税和对贸易逆差国实施更高关税。米兰被认为是特朗普关税政策背后的“经济头脑”。
· 彼得·纳瓦罗:纳瓦罗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担任贸易顾问,2025年继续担任贸易和制造业高级顾问。他长期以来是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的倡导者,曾在第一任期内推动对中国等国的关税措施。2025年,纳瓦罗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了关税策略的制定和实施。纳瓦罗被视为“互惠关税”政策的关键官员,纽约时报描述他为关税政策的“建筑师”。
此外,根据纳瓦罗本人的说法,关税决策涉及六人,包括他自己、米兰、财政部长贝森特、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哈塞特、商务部部长卢特尼克和副总统JD范斯。但贝森特、哈塞特和卢特尼克更多是金融市场相关角色,范斯则是政治支持者,因此米兰和纳瓦罗的影响最为直接。
2 关税战与米兰论文的关系
有观点认为特朗普的关税战完全按照米兰2024年11月的论文操作,并非完全如此。米兰的论文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例如提出通过关税实现“互惠”和调整美元估值,这与特朗普的措施一致,如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特殊关税安排(USMCA相关商品0%关税,非USMCA商品25%关税)。米兰建议的步骤如“马阿拉歌协议”涉及关税减免以换取汇率合作,也出现在政策中。
然而,纳瓦罗的长期影响和特朗普自身的贸易理念也同样重要。例如,纳瓦罗在第一任期内就推动了对中国的关税措施,而特朗普本人长期以来就持有保护主义贸易观。因此,虽然米兰的论文是关键参考,但关税政策的制定是一个综合过程,涉及多个因素。部分经济学家质疑关税效果,米兰则认为可促进制造业,但批评者如耶伦认为可能推高价格,这增加了争议。
3 美国政府关税政策的决策流程
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决策涉及多个机构和法律框架。一般流程如下:
· 总统的角色:总统在特定法律下拥有较大的关税决策权力,例如1974年《贸易法》第201和301条款(针对不公平贸易)或1977年《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指出,总统的关税权力较少受到行政程序和司法审查的约束。
· 关键机构:
1.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负责贸易政策建议和谈判。
2. 商务部:提供经济分析和贸易影响评估。
3. 财政部:评估关税的经济影响。
4. 经济顾问委员会(CEA):为总统提供经济建议,包括贸易政策。
5. 国会:虽然总统可单方面行动,但国会可通过立法影响政策。
· 决策步骤:
1. 总统或相关机构识别贸易问题(如不公平贸易或贸易逆差)。
2. USTR或商务部进行调查,收集数据。
3. CEA提供经济分析和政策建议。
4. 总统决定是否实施关税,可能通过行政命令执行。
根据白宫资料显示,2025年关税决策始于2025年1月20日的“美国优先贸易政策总统备忘录”,特朗普指示调查贸易逆差和不公平贸易,随后于4月3日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实施关税,包括对所有国家10%关税和对贸易逆差国更高关税。
4 2025年特朗普关税决策的生成
特朗普2025年的关税决策具体如下:
·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签署备忘录,指示团队调查贸易逆差和国家安全影响。
· 随后,USTR、商务部和CEA可能进行了分析,米兰的论文和纳瓦罗的建议可能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 2025年4月23日,特朗普根据《国际紧急状态经济权力法》(50 USC 1701 et seq.)(IEEPA)、《国家紧急状态法》(50 USC 1601 et seq.)(NEA)、经修订的1974年贸易法第604节(19 USC 2483)和《美国法典》第3篇第301节, 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并实施增加关税的计划。
03 中美日内瓦经贸联合声明内容解读
2025年5月12日,中美在日内瓦举行经贸高层会谈后,发布了《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该声明标志着双方从激烈交锋转向暂时缓和,同意降低关税并建立磋商机制。
1 声明内容解读
1. 认识到双边经贸关系对两国和全球经济的重要性
· 解读:中美是全球经济大玩家,两国贸易好坏不只影响自己,还会牵动全世界。双方都明白这个道理,想稳住贸易关系。
2. 认识到可持续的、长期的、互利的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性
· 解读:双方不想短期斗气,而是希望贸易能长期干下去,大家都能赚到钱,而不是一方吃亏。
3. 鉴于双方近期的讨论,相信持续的协商有助于解决双方在经贸领域关切的问题
· 解读:最近在日内瓦谈了两天,觉得还不错,相信多谈几次能把贸易上的矛盾慢慢解决。
4. 本着相互开放、持续沟通、合作和相互尊重的精神,继续推进相关工作
· 解读:以后谈问题会敞开心态,多聊多合作,互相给点面子,不硬碰硬。
5. 2025年5月14日前要干这些事
(1)美国
· 暂停对中国商品的24%关税90天,保留10%关税:把对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商品的部分高关税(24%)暂时停掉90天,只收10%的关税。
· 取消4月8日和4月9日的额外关税:把之前加的另外两批关税(行政命令14259号和14266号)直接取消。
(2)中国
· 暂停对美国商品的24%关税90天,保留10%关税:把对美国商品的部分高关税(24%)暂停90天,只收10%,同时取消另外两项关税(税委会公告第5号和第6号)。
· 停掉4月2日以来的非关税报复:比如限制美国商品进口的行政措施,暂时停掉或取消。
· 背景:这些措施是双方妥协的核心。美国从145%关税降到30%,中国从125%降到10%,为期90天,旨在缓解经济压力。
6. 采取上述举措后,双方将建立机制,继续就经贸关系进行协商。中方代表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美方代表是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协商可在中国、美国,或双方商定的第三国进行。根据需要,双方可就相关经贸议题开展工作层面磋商。
· 解读:双方要设个小组,定期聊贸易问题。中国派副总理何立峰,美国派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谈的地方可以是中国、美国或别的国家,必要时还能派小团队细谈。这是为未来谈判铺路,避免贸易战再升级。机制的建立表明双方愿意继续对话。
2 实质性可落实的内容
以下是声明中可以立即执行、具有实质性的部分:
1. 关税调整
(1)内容:美国将对中国商品关税从145%降至30%(暂停24%,保留10%),中国将对美国商品关税从125%降至10%(暂停24%,保留10%),为期90天。
(2)可落实性:这是具体的行政操作,美国通过修改行政命令(EO 14257),中国通过调整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即可生效。90天的期限明确,执行难度低。
2. 取消额外关税和非关税报复措施
(1)内容:美国取消行政命令14259号和14266号的关税,中国取消税委会公告第5号和第6号的关税,并暂停4月2日以来的非关税报复措施。
(2)可落实性:这些都是明确的政府指令,涉及取消特定政策,操作简单,短期内可完成。非关税措施(如进口限制)暂停也相对容易执行。
3. 建立经贸磋商机制
(1)内容:双方设立磋商机制,指定负责人(何立峰、贝森特、格里尔),磋商地点灵活,可包括工作层面讨论。
(2)可落实性:机制的启动只需双方确定时间和形式,负责人已明确,短期内可开始首次磋商。
3 未来可能存在问题的内容
以下是声明中可能面临挑战或不确定性的部分:
1. 关税暂停的短期性
(1)问题:关税暂停仅为90天,声明未说明90天后是否继续降低、恢复高关税或达成新协议。
(2)潜在风险:如果90天内磋商无果,双方可能恢复高关税,导致贸易战升级。企业和市场可能因不确定性推迟投资或调整供应链。此前,特朗普第一任期内也有撕毁与华达成协议的历史。
2. 磋商机制的效果不确定
(1)问题:声明未明确磋商的具体议题、时间表或目标,是否能解决深层分歧(如贸易逆差、知识产权)尚不清楚。
(2)潜在风险:如果磋商仅停留在表面,无法触及核心问题,贸易摩擦可能持续。双方在知识产权、技术转让、国家安全问题上的立场差异较大。
3. 核心贸易分歧未解决
(1)问题:声明未提及特朗普关心的贸易逆差(2023年超1万亿美元)、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或芬太尼走私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2)潜在风险:这些是贸易战的核心矛盾,若未来磋商无法达成共识,可能导致谈判破裂或新冲突。
4. 政治和经济不确定性
(1)问题:特朗普的政策可能受美国国内政治压力影响,如强硬派要求更激进措施。全球经济环境(如其他国家贸易政策)也可能干扰协议执行。
(2)潜在风险:若美国国内反对妥协的声音增强,特朗普可能调整政策,影响协议稳定性。
04 特朗普从强硬到妥协的转变分析
为了确定特朗普从强硬立场转向与中国达成协议的原因,可建立三种假设:假设一:特朗普达到了既定目标,愿意与中国和解
(1)证据分析:
- 如果特朗普完全实现了目标,协议中应包含中国在减少贸易逆差、保护知识产权或解决芬太尼问题上的明确让步。然而,协议仅涉及关税降低和磋商机制的建立,缺乏这些核心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
- 特朗普在协议后表示,“我们不想伤害中国”,并称谈判是“全面重置”,但未提及具体目标的实现.
-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提到,协议将“有助于解决国家紧急状态”,但未提供细节,表明目标可能未完全实现.
(2)结论:由于缺乏中国在核心问题上的明确让步,这一假设不太可能成立。特朗普可能实现了部分谈判筹码的目标,但未达到全面目标。假设二:特朗普未达到既定目标,但调整目标,通过妥协达成协议
(1)证据分析:
- 协议显示双方都作出了让步:美国将关税从145%降至30%,中国从125%降至10%。这表明特朗普可能从最初的“完全胜利”转向“暂时的妥协”,以缓解贸易战的经济压力。
- 降税为期90天,并伴随磋商机制的建立,表明特朗普保留了未来谈判的空间和筹码,符合其高压谈判风格。
- 经济数据显示,关税导致美国消费者税负增加,供应链中断,企业裁员增加。这些压力可能迫使特朗普调整策略,寻求短期缓解。
- 压力可能促使特朗普达成一个“面子过得去”的协议。
(2)结论:这一假设最符合事实。特朗普未实现核心目标,但通过降低关税换取中国让步,缓解了经济和政治压力,同时为未来谈判保留了可能性。假设三:特朗普彻底无法达成目标,被迫妥协,最大限度对华让步
(1)证据分析:
- 特朗普并未完全取消关税,仍维持30%的关税率,远高于贸易战前的水平,表明他并未完全退让。
- 中国同样降低了关税,显示双方是相互妥协,而非特朗普单方面让步 。
- 特朗普在协议后积极宣传“重大进展”和“全面重置”,表明他试图将协议包装为胜利,而非被迫妥协。
- 协议的临时性和磋商机制的建立表明特朗普并未放弃长期目标,而是选择战略性后退。
(2)结论:这一假设过于极端。特朗普的让步是有限的,且中国也作出了相应调整,因此并非被迫最大限度妥协。
综合分析,特朗普从强硬关税立场转向与中国达成临时降税协议,最可能的原因是他未完全达成初始目标,但调整了目标,通过讨价还价与中国达成妥协。特朗普可能认为,通过这一协议,他既缓解了关税战的负面影响,又为未来实现部分目标创造了条件。这一妥协反映了他在经济现实和政治需求之间的平衡。
05 未来预测走势
特朗普的决策风格以交易性和不可预测性著称。他曾退出多项国际协议,并以关税为杠杆施压对手。在假设特朗普的政策仍在影响中美贸易的背景下,未来可能出现以下情景:
- 持续谈判:双方可能继续通过谈判解决分歧,但结构性问题需长期努力。
- 间歇性冲突:若中国未能满足特朗普“胃口”,特朗普可能加征新关税,导致紧张升级。
- 经济与政治平衡:高昂的经济成本(如通胀或市场动荡)可能迫使特朗普寻求新协议,而国内政治压力可能推动其维持强硬姿态。
- 地缘政治复杂性:贸易问题可能与其他议题(如台湾或技术竞争)交织,增加不确定性。
06 结论
特朗普的对华关税战旨在重塑中美贸易关系,但其成果有限。目前虽发表联合声明,但未能解决核心问题。未来中美贸易关系将在谈判与冲突间波动,特朗普的多变性格和经济现实将共同决定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