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以冲突升级:核阴影下的战略博弈与中东危局解析
本轮伊朗-以色列冲突,以色列将其命名为“狮子的力量”,伊朗则称之为“真实承诺3”,标志着两国长期影子战争向直接军事对抗的空前升级。
01 以色列的战略要务:先发制人的理由
以色列此次大规模进攻伊朗,是基于其对伊朗核计划和地区威胁的重新评估。以国防部长卡茨表示,伊朗“几天之内”就能获得足够制造15枚核弹的裂变材料,并且已经进行了“秘密核武器组装实验”。以外交部长萨尔也呼应了这一观点,指出“伊朗的核计划并非用于和平目的”。除了核计划,以色列还将伊朗的弹道导弹计划视为“威胁”,指控伊朗拥有数千枚弹道导弹,并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将其数量增加两倍。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所(INSS)也强调,伊朗的核计划和导弹计划对以色列的国家安全构成了“特殊的战略威胁”。由此,以色列政府认为,伊朗已达到战略上的“不归点”,需要立即对其采取行动。行动前,以色列政府表示其与美国“保持全面对话并合作良好”。但美国政府仍强调这是“以色列的单方面行动,没有美国的参与”。这暗示了美国经过计算后倾向于外交途径,但不否决以色列的行动,此举可能是为了未来对伊谈判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02 伊朗的回应:言辞、现实与内部压力
伊朗的回应则是在“圣城”库姆的贾姆卡兰清真寺悬挂起了一面象征着“复仇”的红旗,展现了其复仇的决心。在什叶派文化中,“红旗”是“血债血偿”和“愤怒”的有力象征,它标志着在实现正义之前持续斗争的承诺。伊朗升起红旗,并伴随着“不胜不休”的言论,直接宣示了在高级指挥官被暗杀后,将持续不懈地进行报复,直至为所遭受的不公复仇。尽管展示了决心,但伊朗对以的全面反击仍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首先,伊朗面临严峻的经济挑战。自2018年美国重新实施制裁依赖,伊朗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银行体系薄弱、资本短缺。伊朗里亚尔的价值大幅下跌,该国在经济自由度和营商便利度方面排名较低,这些问题导致民众普遍不满。
再有,伊朗军事和情报体系问题频发。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内部存在严重腐败,包括金融丑闻以及涉嫌石油走私。军队和情报体系内部也频频流出高级别间谍案件的报道。
还有,在民众情绪和民族构成方面,伊朗国内对政府的普遍不满情绪显著。2023年至2025年春季,伊朗所有31个省份都爆发了抗议活动,原因包括停电、严重缺水、通货膨胀失控和系统性腐败。年轻一代对政权的不满情绪尤为突出。2024年,为回应超过1000起处决事件,伊朗的“叛逆青年”对革命卫队中心以及政权领导人的肖像和附属组织的标志进行了10次袭击。
在民众普遍不满和经济困境背景下,“红旗”是伊朗政权通过唤起宗教复仇和民族自豪感来争取内部支持的有力象征。然而这种策略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复行动的有效性以及其管理内部异议和经济压力的能力。如若未能兑现“不胜不休”的承诺,或出现严重的内部不稳定,可能削弱政权在国内外的地位,使其在未来的冲突中更加脆弱。
新华社发(吉德翁·马科维奇摄/基尼图片社)
03 国际层面
大国影响力在冲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俄罗斯与伊朗的关系虽长期且复杂,且因西方制裁曾形成紧密的经济与战略伙伴关系,但在此次事件中,俄罗斯的反应仅限于谴责以色列的行动。这反映出其对伊朗的支持可能更多停留在言辞层面,或局限于特定的军事技术合作,而非提供广泛的战略支持以实质性减轻伊朗的战略负担。究其原因,一方面,俄罗斯此前在叙利亚问题上(如对阿萨德政权的潜在危机)的态度已显露出其战略优先级的考量;另一方面,俄罗斯自身深陷俄乌冲突,其资源和注意力受到严重牵制,客观上限制了其采取更积极行动的能力。
中国对伊朗的态度展现出鲜明的务实性。尽管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且自1979年伊朗革命后合作不断深化,并于2021年签署了为期25年、旨在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6000亿美元的战略合作协议,但中国对伊朗的信任并非无保留。关键转折点出现在伊朗在近期的巴以冲突和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危机期间表现不力。此后,中国大幅削减了伊朗石油进口量,同时中国港口拒绝接收被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列入黑名单的伊朗公司货物。此举严重打击了伊朗对华石油出口,清晰表明中国在对伊朗在前一轮中东局势中的表现评估后,决定暂时将自身经济利益优先与规避风险置于伙伴关系之上。这一转变有力地说明,中国对伊朗的支持是高度务实、有条件的,而非绝对信任。
04 展望:未来六个月的中东局势
未来六个月的中东局势将处于高度不确定状态,面临冲突升级与降级的双重风险。以色列专家预期伊朗将发动“质量更高的报复性打击”(如无人机或导弹袭击),而美国在全力保护地区资产及以色列的同时,竭力避免直接卷入对伊攻击。尽管特朗普政府倾向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但也警告将对拒谈的伊朗“迅速行动”。这一矛盾策略反映出美国试图主导外交斡旋,并利用伊朗受挫状态谋取战略优势。然而,核问题始终是危机核心:以色列以“消除核威胁”为绝对目标,其行动基于伊朗已浓缩60%铀(距武器级90%仅一步之遥)且“数日内可获15枚核弹材料”的评估。尽管美国情报显示以色列先发制人打击最多延缓伊朗核计划数周,更可能刺激其加速突破武器级浓缩——这一风险已被伊朗外交部宣布核谈判“毫无意义”及指控美以“合谋”所证实。伊朗的“红旗”象征暗示,若政权生存受威胁,其可能选择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冲刺核武化,从而触发“核悖论”:以阻止扩散为名的军事行动,反而成为加速扩散的催化剂。地区稳定因此承受三重冲击:以伊战争可能外溢至海湾美军基地;以色列打击或引发伊朗领导层对“政权不可战胜性”的内部怀疑,加剧对国内动荡(长期通胀与镇压积累民怨)的恐慌;阿拉伯国家虽谴责以色列,却仍深惧伊朗核计划与地区代理人网络。未来关键观察点在于伊朗会否跨越90%浓缩门槛、报复循环是否失控,以及美国能否把握战略窗口促成外交突破——中东正站在核危机与全面战争的临界点,未来六个月的选择或将重塑地区安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