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峰会:一场冷清的“政治秀”与特朗普葫芦里的“三味药”
2025年6月15日至17日,七国集团(G7)峰会在加拿大卡纳纳斯基斯举行。此次峰会原被寄予厚望,旨在协调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在应对当前复杂国际局势中的立场。然而,在全球目光的聚焦下,本次峰会却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冷清”氛围。特朗普的提前离席,以及其关于俄罗斯不应被排除、中国应被纳入G7的言论,使得本次峰会更像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政治秀”,最终甚至未能发表联合声明。
01 一场缺乏共识的“政治秀”
作为年度例会,G7领导人齐聚一堂,旨在讨论全球经济、安全、气候变化以及其他紧迫的国际议题。然而,峰会从一开始就笼罩在紧张和不确定性的氛围中,一系列“表面现象”预示着其内部的深层矛盾。
根据议程,峰会主要议题与讨论集中在:

然而,峰会最终未发布全面联合公报,采用主席总结方式,反映了G7成员国分歧,尤其是与美国的政策差异。
1. 联合声明的“缺席”:G7峰会历史上共有两次未发布联合声明,上一次是在2019年法国的比亚里茨峰会。而在此次峰会上,加拿大作为东道主决定再次放弃发布传统的联合声明,这一举动被广泛解读为G7内部在关键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的无奈之举,显示出G7成员国之间在贸易、气候变化、伊朗核问题等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难以形成统一立场。
2. 特朗普的“意外”之举:特朗普毫无意外再次成为峰会的焦点。他在峰会尚未结束时便提前离场,理由是需要处理中东地区的紧急事务。他还公开呼吁重新接纳俄罗斯加入G7,甚至表示中国也可以成为成员之一。这些言论与G7长期以来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将中俄议题推到台前,引发广泛关注和猜测。
3. 关税战的阴影:峰会召开之际,美国对盟友加征关税所引发的全球关税战阴影挥之不去。G7国家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表达了强烈不满,这使得峰会上的经济议题讨论充满了尴尬和“直言不讳”的对话,而非预期的协调与合作。
4. 非G7成员国的参与:加拿大邀请了如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乌克兰、澳大利亚、韩国的首脑,以及北约秘书长等非G7成员国领导人出席。这既体现了G7试图扩大其全球影响力的努力,也反映出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G7意识到自身力量的局限性,需要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然而,这些非G7成员国的参与也带来了新的地缘政治复杂性,例如加拿大与印度之间因锡克教分离主义领袖遇刺案而产生的紧张关系。
5. 议程设置的模糊性: 尽管峰会涵盖了全球经济、贸易、气候变化等议题,但由于缺乏核心共识和明确的议程推动力,整个峰会显得缺乏亮点和实质性成果,更像是各国领导人之间的“各说各话”。
02 幕布之后:未来剧本的商讨
如果说本次七国集团峰会是一场观众寥寥的“政治秀”,那舞台背后的化妆间里,正暗涌着未卸妆的权力博弈,折射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深层问题:
1. G7的未来走向:短短5年后,G7联合声明的再次缺席和成员国内部矛盾的公开化,使得G7的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进一步暴露了G7内部协调机制的脆弱性,以及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所面临的局限性。
2. 多边主义的挑战与机遇: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协定屡遭撕毁的背景下,G7成员国之间难以形成统一的多边合作框架,使得峰会沦为各国领导人各自表态的舞台。本次峰会不仅凸显多边主义面临的系统性危机,更如一盆刺骨冷水,浇透了除美国外的G7成员国——他们苦心编织的表面和谐被彻底撕破。虽未完全惊醒梦中人,但裂痕的曝光正迫使其重新校准坐标:是时候构建真正包容、有效的多边合作实质路径了。
3. 大国博弈的常态化:尽管G7成员国是传统意义上的盟友,但在特朗普执政下,美国与欧洲、加拿大等盟友在贸易、气候变化、伊朗核问题等领域的分歧日益加剧。本次峰会所展现的大国博弈,尤其是美欧之间的分歧以及美国与中俄关系的复杂性,预示着未来国际关系中大国博弈将成为常态。这种博弈不仅体现在地缘政治和军事领域,也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贸易和科技发展。
4. 全球治理的变革需求:本次峰会所暴露出的深层问题,最终指向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需求。现有的国际机制和规则体系,在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性挑战时,已显现出其局限性。G7峰会的“冷清”和缺乏共识,恰恰反映了这种转型期的阵痛和不确定性。
03 特朗普葫芦里的三味药
作为“本剧”的主人公及惟一的看点。特朗普在本次峰会上的言行本质是以战术性话题掩盖战略溃败——既无力弥合G7内部分歧,又无法阻挡多极化趋势。其“葫芦里的药”实为三味:
1. 离间药:特朗普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旨在打破既有的国际秩序和地缘政治平衡。他提出俄罗斯应重返G7,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给欧洲盟友再一次“上眼药”,使得俄欧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另外就是试图拉拢俄罗斯以制衡中国。而他提出中国应加入G7,则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施压,意在将中国纳入一个由西方主导的框架中进行谈判,或者在贸易摩擦背景下向中国施压,迫使中国做出更多让步。这反映了美国试图在不确定的全球格局中,通过制造新的联盟和分化,重新确立其主导地位的意图。
2. 烟雾药:特朗普的言行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策略性的施压和谈判筹码,这也符合其一贯的“商业治国”秉性。无论是针对盟友、俄罗斯还是中国,他的言论都制造了不确定性,使得各方不得不重新评估与美国的关系,并在未来的谈判中处于更加被动的位置。例如,通过提出俄罗斯重返G7,他可以向欧洲盟友施压,要求其在其他政策上做出调整;通过提及中国加入G7,他可以在贸易谈判中增加对中国的筹码。此外,在美国国内外政治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特朗普也可以通过主动制造新的国际议题,以回避哪些被他视为“麻烦”的旧议题(比如俄乌冲突、伊以冲突、全球关税、贸易议题),将国内外视线重新聚焦到他所设定的剧本中来,由他掌握主动权,这也为他接下来的外交策略提供了操作空间。
3. 霸权药:特朗普抛出对G7进行扩容的议题,表面上是寻求加强该组织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实则意在将G7改造为更符合美国单边利益的工具。他希望借此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强调美国的主导地位,迫使其他国家在美国设定的议程和规则下进行互动。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无视G7内部成员的根本分歧和利益诉求,反而进一步暴露了美国在多极化趋势下维持霸权的焦虑与无力。这种强硬的“美国优先”策略,反而可能导致G7这一传统西方协调机制的内部矛盾激化,使其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更加难以形成共识,从而加速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边缘化进程,使其影响力被不断崛起的其他国际合作机制所超越。
04 结论
本次G7峰会虽然落幕,但其引发的涟漪远未平息。未来,贸易紧张和地缘政治危机可能继续影响G7的协调能力。卡纳纳斯基斯的湖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当前国际秩序的深刻变革,也预示着未来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