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介入下的伊以冲突:没有人想被战争拖累,但没有人真的同意停止敌对
伊以冲突的持续性对抗在美国空袭伊朗核设施之后似乎迎来了新的转机。根据多方消息来源,伊朗与以色列似乎正在为达成停火协议做准备,为这场“12天的战争”画上一个句号。无论最终能否达成停火协议,深入分析本轮冲突的发展轨迹,仍有若干关键节点值得深入探讨。
图片来源:特朗普真实社交(Truth Social)账号
01 中东“回合制”冲突:一场螺旋式升级的循环博弈
第一轮:以色列先发制人打击:对伊朗军事基地和关键指挥官发动突袭或斩首。
第二轮:伊朗对以色列的报复:伊朗随后对以色列发动了导弹和无人机袭击。尽管许多袭击被防空系统拦截,但仍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三轮:美国介入并打击伊朗核设施:特朗普未经国会授权采取行动(本次行动为高度机密,只通知了小范围要员),对伊朗的福尔多、伊斯法罕和纳坦兹核设施进行大规模精确打击。特朗普声称这些袭击彻底摧毁了伊朗核设施。然而,初步评估表明尽管伊朗三处核设施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但并未被完全摧毁 。
第四轮:伊朗对美国基地的报复:伊朗对美国在卡塔尔的乌代德空军基地发动了导弹袭击,以报复美国的打击。这些袭击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美方媒体称未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损失,特朗普甚至感谢伊朗提前通知。
第五轮:特朗普宣布停火与伊朗的限定性回应:特朗普公开宣布以色列与伊朗之间全面彻底停火,分阶段在24小时内生效。然而,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奇立即澄清,“截至目前,没有任何关于停火或停止军事行动的‘协议’”,但他表示,如果以色列在德黑兰时间凌晨4点前停止其侵略,伊朗将无意继续其回应。截至6月25日16时,以色列方面未公开证实该协议。
当地时间2025年6月23日,卫星图片显示美国袭击后的伊斯法罕核浓缩设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2 关键观察与影响
1 观察1:停火叙事中的脱节
尽管特朗普宣称伊以已达成全面停火协议,但两个当事国家却否认,这揭示了特朗普政府的公开信息与实际外交现实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特朗普的声明似乎是一种战略举动,旨在宣布迅速胜利并缓和紧张局势,可能出于国内政治考量,而非一项完全谈判和达成一致的双边停火协议,这也符合其一贯的政治逻辑和行为。就目前开源信息分析,伊朗的回应表明其希望避免进一步升级,但前提是对手也采取降级行动,并未承认特朗普关于全面停火的说法或承认失败。这表明冲突的“结束”更多是美国政治信号和伊朗战术暂停的结果,而非真正相互同意的敌对行动停止。
2 观察2:象征性报复与实质性报复的区分
伊朗对美国在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的导弹袭击,被描述为“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未造成人员伤亡或损失”。特朗普甚至“感谢伊朗提前通知”。然而,伊朗外长表示伊朗“保留所有选择”,并誓言进一步攻击。这表明伊朗采取了经过计算的回应,旨在挽回颜面并展示能力,同时避免引发美军可能摧毁其政权的全面反击。“提前通知”如若真的存在,则暗示存在冲突降级渠道,表明双方可能都试图限制升级,同时仍保持威慑力。伊朗需要“把一切都发泄出来”,这是其政权维持信誉、作为地区大国并阻止进一步袭击的关键内外要求,即使实际军事影响微乎其微。这也凸显了国际关系中此类报复行为的表演性。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报道配图
03 叙事解构:核实伊朗内部动态的关键主张
在本轮伊以冲突中,国内开源信息存在诸多解读,但仍存在些许偏差。
1 伊朗的民族现实:“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论
纵观本轮伊以冲突,有一种“小族临大国”的论调贯穿始终,即伊朗国内占少数的阿塞拜疆族统治了占多数的波斯族。然而,这一说法与现有资料不符。伊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总人口8855万,其中波斯族约占66% ,阿塞拜疆族约占人口的25%。
尽管伊朗存在民族问题,但阿塞拜疆族并未“统治”波斯族。相反,更多的是由于共同的什叶派信仰以及与德黑兰权力中心的地理接近和经济融合,许多阿塞拜疆族人积极参与伊朗政治,波斯族也愿意与其共同协作参与国家治理建设。在伊朗国内,许多阿塞拜疆族人确实担任诸多重要职位,但这些并未演变为普遍的“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的政治格局,所谓的“小族临大国”的说法很可能是一种夸大其词的宣传,旨在加剧内部矛盾或误导外部观察者。
2 霍尔木兹海峡威胁
对于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威胁,伊朗议会实际效力不大,真正权力在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手中。伊朗议会确实投票讨论关闭霍尔木兹海峡,但这仅仅是立法程序的一部分,最终决定权在于伊朗的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和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手中。根据伊朗宪法,最高领袖负责制定伊斯兰共和国的总体政策,并监督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哈梅内伊对经济、环境、外交政策等所有治理方面拥有最终决定权,并且是武装部队总司令。
因此,议会的投票讨论更多是传递一种政治信号,可能旨在凝聚国内民意或向国际社会施压,但并非最终的行动指令。此外,伊朗威胁关闭霍尔木兹海峡的可能性较低,因为这将对伊朗自身造成巨大损害,并恶化其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的关系。伊朗更有可能采取“个别海上袭击”等方式来扰乱贸易,以保持石油市场的紧张情绪。这种威胁本身就是一种低成本的威慑手段,旨在提高其地缘政治影响力。
3 伊朗核计划评估
关于伊朗核设施的状况,特朗普声称空袭“彻底摧毁”了福尔多、纳坦兹和伊斯法罕核设施。作为美国军队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首长,丹·凯恩表示,初步评估显示这三个地点“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和摧毁”。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拉斐尔·格罗西证实,美国对福尔多核设施的打击可能造成了“非常显著的损害”。卫星图像显示福尔多和纳坦兹地下设施上方有弹坑,表明使用了穿地炸弹。IAEA还首次表示,纳坦兹主要地下离心机设施受损。
伊朗方面则发表声明,承认核设施遭到袭击,但坚称其核计划不会停止,并表示袭击地点没有放射性污染迹象,对附近居民没有危险。伊朗官方媒体(如IRNA)也报道了袭击,但强调设施完好。
综合目前开源信息来看,伊朗核设施确实遭受了显著损害,但并非完全“摧毁”或“抹去”。当然,这些打击无疑削弱了伊朗浓缩核材料的能力。然而,有消息指称伊朗可能在袭击前已将部分核材料转移到未公开地点。
最终要判断伊朗核能力是否受到毁灭性打击,仍需要关注以下指标:
·IAEA的核查报告:IAEA的持续核查和报告是评估损害程度和伊朗是否继续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关键。
·卫星图像分析:持续的卫星侦察可以提供设施物理损害的直观证据,特别是对地下设施入口和周围区域的观察 。
·伊朗的铀浓缩水平和库存:监测伊朗铀浓缩的丰度(例如是否接近武器级)及其浓缩铀库存量的变化,是判断其核武器意图和能力的直接指标。
·离心机数量和运行状态:离心机是浓缩铀的核心设备。评估其受损、更换或新增情况,可直接反映伊朗的浓缩能力。
·核科学家和军事领导人的损失:以色列的打击已造成多名核科学家和军事官员死亡 ,这可能影响核计划的执行和决策链。
·核设施所在区域的电力变化情况:铀浓缩等核活动具有显著电力消耗特征,核设施电力监测分析也是一项直观判断指标。
4 伊朗民众情绪:反政权与亲西方观点的细微差别
国内开源信息存在一种论调指称伊朗人本性亲西方,但此观点有待商榷。
伊朗政府对信息领域实行严格控制,并通过官方媒体(如IRNA、Fars、Tasnim,其中Fars和Tasnim与伊斯兰革命卫队有关)发布官方叙事。伊朗外交部声称以色列在“发动一场针对真相和人类良知的战争”,并指责以色列禁止外国媒体报道导弹袭击。这种信息控制旨在塑造国内舆论,将外部打击描绘为对国家的侵略,而非仅仅针对政权。
虽然伊朗国内存在对政权的不满和抗议(例如,对强制性头巾和社交限制的反抗),以及高比例的人口移民(每年几十万人离开伊朗 ),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支持外部军事干预或全面亲西方。一些伊朗裔美国人的民意调查显示,多数人反对美国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许多伊朗人可能反对其政权,但同时也会将外部军事行动视为对其国家主权的侵犯,从而可能激发民族主义情绪,反而巩固政权。有评论指出,西方媒体可能错误地解读了伊朗民众的情绪,认为他们会因被轰炸而感到自由。
而且,尽管有反政权的声音,但也有亲伊斯兰共和国政权的抗议活动,其中不乏煽动反犹太主义言论、指责以色列“种族灭绝”并呼吁“不干涉伊朗”的口号。在也门、伊拉克等地的伊朗支持的组织也举行了大规模反美反以示威。这表明,伊朗政权在地区内仍有能力动员支持者,并利用反西方情绪。
综上所述,将伊朗民众简单地归类为“亲美亲西方”是过于武断的。其社会内部存在复杂且相互矛盾的情绪,包括对政权的不满、对经济困境的担忧,以及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可能产生的民族主义团结,外部行为体应正视这种复杂性。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报道配图
04 特朗普的“一劳永逸”方案
在空袭伊朗核设施后,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满意,并宣布以色列与伊朗达成“全面彻底停火”,称之为“12天战争”的结束,并将其视为其战略赌注的成功验证。他甚至感谢伊朗“提前通知”对美国军事基地的报复,并希望德黑兰“已经把所有情绪都发泄出来了”,这种表态表明,特朗普政府的意图是采取一次性、决定性的军事行动,以期迅速结束冲突,并迫使伊朗“彻底放弃”核计划,实现他们理想中的“和平”。就像“一个大人为了自己的小孩出手打倒另外一个小孩,然后说就这么结束吧,不要再搞了”,体现了特朗普“美国优先”和避免长期海外冲突的政策倾向。
然而,这种“一劳永逸”的设想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难以实现。因为,伊朗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它的反制是必然的,其行为不可能随特朗普或内塔尼亚胡的意志而转移。
伊朗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区大国,不可能在美以的持续打击下毫无反制措施而“借坡下驴”。尤其是在损失了这么多高级军事指挥官和科学家的情况下,其政权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必须通过某种形式的回应来维护其信誉和威慑力。
内部合法性与民族主义:伊朗政权需要向国内民众展示其抵抗外部侵略的能力和决心。如果不对美以的打击做出任何回应,将严重损害其作为伊斯兰共和国守护者的合法性,并可能引发内部动荡。伊朗民众中存在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他们将冲突视为一场文明斗争。
地区影响力与代理人网络:伊朗长期以来在中东地区建立了一个由真主党、哈马斯、胡塞武装等组成的“火环”代理人网络,旨在对以色列施加持续军事压力。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在叙利亚内战中未能成功保护阿萨德政权,这对其“抵抗轴心”造成了严重打击 。伊朗曾将阿萨德政权的生存视为其地区利益的关键,叙利亚是向黎巴嫩真主党供应武器的重要路线——阿萨德政权的倒台被伊朗内部视为一场“战略灾难”,导致了数十亿美元的投资付诸东流,并切断了伊朗通往真主党的陆路走廊。这使得伊朗的代理人网络,特别是真主党,遭受了“灾难性损失”,其军事能力和战略纵深受到严重削弱。尽管如此,如果伊朗未能在本轮冲突中对美以的直接打击做出回应,其在已经削弱的“抵抗轴心”中的领导地位和对代理人的影响力将受到进一步严重削弱。伊朗需要通过某种形式的回应来维护其剩余的信誉和威慑力,以防止其代理人网络进一步瓦解,并阻止未来对其本土的直接攻击。
战略威慑:对美国和以色列而言,伊朗的报复行动,即使是象征性的,也是其维持未来威慑力的必要组成部分。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奇明确表示,伊朗保留报复的权利,并誓言将有进一步的攻击。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也警告美国,针对伊斯兰共和国的打击将给他们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特朗普希望通过一次打击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的设想,与伊朗作为地区大国的战略需求和内部政治现实存在根本性矛盾。伊朗的反应并非简单地“借坡下驴”,而是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棋局中,寻求维护自身利益和地位的策略性回应。
美国总统特朗普 图片来源:环球网
05 中国的杠杆作用与对区域动态的感知
中国在此次冲突中面临巨大的能源安全风险,这源于其对霍尔木兹海峡能源运输的依赖。一旦海峡受阻,将对中国经济造成灾难性打击。因此,伊朗威胁关闭霍尔木兹海峡,虽然表面上是针对美国,但实际上确实也对中国构成了巨大的潜在经济威胁,因为中国是受影响最大的国家。然而,这并非伊朗在直接“损害中国利益”,而是其在极端压力下可能采取的、对全球供应链具有连锁反应的行动。
尽管中国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石油出口市场,拥有一定的经济影响力,但对伊朗行为的实际制约能力依然有限。中国长期奉行不干涉内政与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倾向于避免卷入中东地区的军事冲突与安全事务。这意味着,尽管中伊关系紧密,中国在危机时刻的支持通常较为谨慎,更多体现在外交层面的呼吁与调解,而非通过军事或强制性手段对伊朗施加实质性约束。
06 政策影响与未来走向
此次伊以冲突的升级及美国的介入,对中东乃至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多维度冲击。对美国而言,特朗普政府的“一劳永逸”打击策略虽重创伊朗核设施,但低估了伊朗政权的韧性,其象征性报复与国内反战情绪将制约美国未来军事选项。以色列通过先发制人打击展示了战略威慑能力,但持续的安全焦虑可能推动其采取进一步行动。伊朗在核计划受挫的困境中,正谨慎平衡尊严维护与风险控制,利用外部威胁强化内部凝聚力。地区层面,冲突加剧了安全脆弱性,沙特等国的担忧与代理人网络潜在行动可能引发次生危机。对中国而言,霍尔木兹海峡的能源安全风险凸显,在坚持“劝和促谈”立场的同时,需权衡伊朗战略伙伴关系与“一带一路”利益保护。展望未来,中东局势可能会呈现“表面降温、深层博弈”的态势。短期内或进入有限降级阶段,但代理人冲突与核谈判博弈将持续。中长期看,意外事件触发连锁反应的风险依然存在,而在大国竞争框架下的中东博弈将更趋复杂化。中东“死循环”的剧本将继续上演,下一场“回合制”博弈正悄然酝酿。